•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32卷  第11期

作物科学
利用CRISPR/CAS9技术定点编辑水稻花粉特异表达基因OsIPA
杨绍华, 陈惠妹, 周淑芬
2017, 32(11): 1173-117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01
摘要:
水稻雄配子发育是水稻得以繁殖的关键发育过程,同时水稻的雄性不育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花药/花粉特异表达基因可能在雄配子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水稻品种明恢86中的花药特异表达基因OsIPA定点编辑,获得OsIPA突变体,以期研究OsIPA基因在水稻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试验最终成功的对OsIPA基因第1外显子上的2个不同的靶位点进行了定点突变,经检测发现有24株T0代在相应的靶位点发生了突变,共有8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碱基缺失、替换以及单碱基的插入等不同类型。
玉米出籽率性状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
李洪涛, 许瀚元, 迟铭, 华国栋, 王军
2017, 32(11): 1178-11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02
摘要:
玉米出籽率是影响果穗同化产物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单穗产量密切相关,研究其遗传规律对玉米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出籽率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1、P2、F1、BC1、BC2、F2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出籽率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加性×加性互作、显性×显性互作、加性×显性互作、显性×加性互作等上位性效应均表现为减效;BC1、BC2、F2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4.05%、36.26%、48.83%,BC1、BC2、F2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6.45%、46.36%、31.43%,主基因+多基因总遗传率为81.13%;由此说明主基因与多基因在控制玉米出籽率遗传特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以主基因遗传为主,非加性基因效应大于加性基因效应,同时环境因素对出籽率性状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将为玉米出籽率性状的基因定位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林下间作地胆草不同施肥效应对比研究
谢学方, 张永发, 丰明, 李艺坚, 郑定华
2017, 32(11): 1185-118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03
摘要:
人工种植地胆草主要施肥技术是在定植1个月后撤施一定量的复合肥。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人工栽培地胆草生长的影响,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比较分析了施用沼液肥、复合肥、有机肥几种处理下地胆草主要的生长及产量指标。试验结果:施肥可有效提高地胆草的株高、叶片数、叶片长宽、根长、全草产量、根头产量、根冠比等生长与产量指标,3个施肥处理的全草产量、根头产量均比不施肥处理的高1倍以上,从各个生长指标综合来看,地胆草生长高峰期主要出现在5~8月份。结果表明施肥是促进地胆草生长及产量提高的直接而有效的办法,施肥重点时期在5~8月份。施用沼液肥处理的整体表现优于复合肥处理和有机肥,说明在同等条件下,施用沼液肥更有利于人工栽培地胆草的生长。
动物科学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浓缩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分析
陈仕龙, 肖世峰, 程晓霞, 林锋强, 王劭, 王锦祥, 朱小丽, 陈少莺
2017, 32(11): 1189-119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04
摘要:
为研制高效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NDRV)灭活疫苗,分别采用病毒尿囊液和浓缩后病毒尿囊液为抗原,经甲醛灭活处理后与常规油佐剂制成灭活疫苗,并进行种鸭免疫后血清学检测、雏鸭免疫保护及安全试验。结果表明,浓缩疫苗安全性好,能明显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高峰期抗体效价的免疫持续期比常规疫苗长;浓缩疫苗免疫雏鸭后的免疫保护性达100%。以上研究表明,NDRV浓缩疫苗安全、高效,在雏鸭上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鸭巴泰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傅光华, 陈翠腾, 傅秋玲, 刘荣昌, 程龙飞, 施少华, 万春和, 陈红梅, 黄瑜
2017, 32(11): 1193-119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05
摘要:
为建立鸭巴泰病毒(Batai virus,BATV)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该病毒囊膜蛋白(M)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经优化反应条件,对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进行了测定,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BATV的一步法RT-PCR快速诊断方法。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可特异性扩增出BATV M基因480 bp的序列片段,其最低检测病毒量为1×101.1 TCID50,且重复性好,对禽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等5种鸭常见传染病病原均未扩增出相应的片段,特异性好。以上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鸭BATV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益生菌发酵产物对闽东山羊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陈鑫珠, 张诚进, 刘远, 颜俤, 李文杨, 翁伯琦
2017, 32(11): 1197-120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06
摘要:
为研究益生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产物对闽东山羊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64头年龄、性别和体况相近的闽东山羊,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圈饲养),每组32头,公母各半,饲喂1个月,测定64头闽东山羊试验后体重变化;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16头采血,测定各项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期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P < 0.05)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白蛋白含量、白球比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P < 0.01)降低,谷丙转氨酶含量、总胆固醇含量、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P < 0.05)降低,球蛋白含量和IgA含量极显著(P < 0.01)升高;酶联法测定IgE和IgM的含量极显著(P < 0.01)升高,IgA显著(P < 0.05)升高。说明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提取混合物能够提高闽东山羊的生产性能、机体蛋白的代谢效率和免疫力。
园艺科学
白茶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陈静, 郑知临, 林浥, 曹红利, 陈笛, 陈桂信, 叶乃兴
2017, 32(11): 1201-120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07
摘要:
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软件对茶树不同叶位及白茶萎凋过程中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获得3个稳定性较好的内参基因β-ActinGAPDHRUBPRUBP适合作为白茶萎凋过程叶片荧光定量PCR的内参基因,β-Actin适合作为白茶不同叶位叶片荧光定量PCR的最佳内参基因。因此,在白茶萎凋过程中,使用GAPDH+RUBP组合作为内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
铁锰在茶树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
单睿阳, 陈玉真, 王峰, 林栋良, 臧春荣, 高俊杰, 陈常颂, 尤志明, 余文权
2017, 32(11): 1207-121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08
摘要:
采用ICP-MS法测定茶叶及茶树中铁锰含量,探讨铁锰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分布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茶叶中铁锰含量差异较大,铁含量为73.36~284.85 mg·kg-1(均值为125.60),茶叶中锰含量为201.86~4 905.78 mg·kg-1(均值为1 651.24);总体而言,红茶和绿茶中铁含量高于乌龙茶,而乌龙茶中锰含量明显高于红茶和绿茶,红茶和绿茶之间铁锰含量相近。不同茶树品种体内铁锰含量有较大差异,各器官铁含量表现为须根(6 265.07 mg·kg-1)>主根(3 250.77 mg·kg-1)>主茎(2 178.56 mg·kg-1)>侧茎(1 025.81 mg·kg-1)>老叶(347.50 mg·kg-1)>新叶(135.70 mg·kg-1),铁主要在茶树根系和茎中积累;各器官锰含量表现为老叶含量最高,其他器官分布规律不明显。茶树各器官铁富集系数分别为0.002~0.225,锰富集系数为5.25~12.63,茶树对锰富集能力较强。总体而言,梅占和铁观音各器官铁锰含量及富集系数高于金观音和金萱。
猕猴桃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陈义挺, 赖瑞联, 冯新, 高敏霞, 张长和, 吴如健
2017, 32(11): 1213-121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09
摘要:
为了解猕猴桃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alcone SynthaseCHS)的密码子使用特征,采用CodonW、SPSS、MEGA软件和EMBOSS在线程序等分析猕猴桃CHS密码子偏好性,并构建单双子叶植物CHS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CHS有效密码子数(ENc)、总G和C含量(GC)和密码子第3位上G或C含量(GC3s)分别为57.21、0.533和0.607;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大于1.0的密码子数为30,但不存在偏好性极强的密码子;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基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类可将单双子叶进行准确归类,而CHS序列相似性聚类结果并不理想;密码子使用频率分析表明,猕猴桃CHS与模式生物拟南芥和大肠杆菌基因组间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差异相对较小。研究认为,猕猴桃CHS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但倾向使用G和C,且以G或C结尾的密码子;单双子叶植物CHS间存在严格的密码子使用法则;此外,拟南芥和大肠杆菌可能是猕猴桃CHS遗传转化和异源表达较为理想的受体系统。
兰花eIF5A基因家族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杰伟, 汤久杨, 陈兰芬, 王宁琳, 王宏芝, 魏建华
2017, 32(11): 1218-122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0
摘要:
为了系统分析兰花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eIF5A)基因家族在兰花中如何发挥作用,利用兰花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兰花eIF5A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编码蛋白和磷酸化位点预测,通过序列比对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兰花eIF5A基因家族含有eIF5A1和eIF5A2两个基因,分别含有5个和6个外显子。MEME保守基序分析显示,兰花eIF5A1和eIF5A2蛋白均含有1个保守的DNA结合寡核苷酸结合结构域(PF01287)。磷酸化位点预测分析表明兰花eIF5A1和eIF5A2蛋白均含有大量的潜在磷酸化位点。以上结果将为今后揭示兰花eIF5A1和eIF5A2蛋白的功能提供重要的线索。
淡水砂梨离体快繁技术研究
曾令达, 李彩华, 翟秋艳
2017, 32(11): 1224-122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1
摘要:
为建立淡水砂梨离体培养体系,以淡水砂梨品系香水梨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生长调节剂不同组合和浓度对腋芽诱导、增殖培养的影响,以及不同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对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水梨腋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0 mg·L-1+NAA 0.1 mg·L-1,诱导率为71.7%;增殖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MS+6-BA 3.0 mg·L-1+NAA 0.20 mg·L-1,增殖系数为3.2;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IBA 0.3 mg·L-1,香水梨生根率为63.3%。研究表明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生长调节剂适于淡水砂梨的离体快繁。
不同类型果袋对‘巨玫瑰’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刘鑫铭, 许鲁杰, 陈婷, 王建超, 朱素芳, 雷龑
2017, 32(11): 1228-123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2
摘要:
以‘巨玫瑰’葡萄为试材,于花后15 d分别采用白色木浆纸袋、半透明塑料袋及尼龙网袋3种果袋套袋,研究对其果实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3种果袋处理均能增大‘巨玫瑰’葡萄的果粒重、促进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积累,降低可滴定酸含量。不同处理间以套白色木浆纸袋处理综合表现最好:果实完全成熟时果形适中,果肉硬度0.081 kg·cm-2,果粒重10.27 g,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19.00%,总酸质量分数0.208%,含维生素C 4.410 mg·hg-1,固酸比值91.35,耐贮运性强。
大豆秸秆栽培香菇研究
张玉梅, 胡润芳, 陈伟, 陈宇华, 林国强
2017, 32(11): 1234-123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3
摘要:
利用大豆秸秆设置不同培养基替代木屑和麸皮栽培香菇,分析各培养基对香菇子实体产量、经济性状、氨基酸含量、经济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大豆秸秆含量15%左右代替木屑栽培香菇效果较好,同时替代麸皮时培养基中大豆秸秆含量可达35%;大豆秸秆可以完全替代麸皮栽培香菇,并能提高鲜菇商品性,丰富子实体氨基酸含量;生产10 000袋香菇可降低生产成本达4 250元。研究结果可为有效利用大豆秸秆高效栽培香菇提供参考。
金线兰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赵云青, 陈菁瑛, 黄瑞平, 黄颖桢
2017, 32(11): 1239-124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4
摘要:
探讨金线兰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测定金线兰组培苗的苗长、叶长、叶宽、叶片数、茎粗、茎节数、单株重等数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金线兰种苗分级指标,并根据聚类分析数据、标准差数据制定分级标准,采用成活率进行分级验证。结果表明,苗长、茎粗及单株重是金线兰组培苗分级的主要指标,金线兰种苗分为3个等级,一级种苗苗长≥ 130 mm,茎粗≥ 2.8 mm,单株重≥ 1.3 g,二级种苗苗长≥ 110 mm,茎粗≥ 2.4 mm,单株重≥ 1.0 g,三级种苗苗长≥ 90 mm,茎粗≥ 2.1 mm,单株重≥ 0.6 g。该分级标准为金线兰种苗繁育以及生产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植物保护
桃蚜鞣化激素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超, 杨洪, 杨茂发, 喻会平, 张伟
2017, 32(11): 1244-125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5
摘要:
Bursicon是调节昆虫表皮硬化及展翅的激素类蛋白,它在昆虫表皮硬化和翅伸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克隆获得桃蚜Bursicon基因(burs-αburs-β)全长,分别命名为Mpburs-α(GenBank登录号:MF083566)和Mpburs-β(GenBank登录号:MF083567)。Mpburs-α开放阅读框长483 bp,编码160个氨基酸。其相对分子量为17.59 kDa,分子式为C759H1204N210O232S19;理论等电点为7.96,Mpburs-β开放阅读框长417 bp,编码138个氨基酸。其相对分子量为15.45 kDa,分子式为C672H1072N180O212S12;理论等电点为4.84。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桃蚜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RT-qPCR结果表明:Mpburs-α和Mpburs-β在桃蚜各龄期均有表达,以1龄若蚜期表达量最高;成蚜有翅个体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无翅个体。推测Bursicon在桃蚜翅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续研究Bursicon在桃蚜蜕皮后表皮的骨化、翅的形成方面相关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杭白菊加工过程及处理温度对吡虫啉残留的影响
卢燕平, 杨广, 吴加伦
2017, 32(11): 1251-12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6
摘要:
研究分析杭白菊加工过程中吡虫啉的残留变化,以及温度对样品加工过程中吡虫啉残留的影响。对不同生产原料的吡虫啉残留分析,发现推荐剂量吡虫啉制剂喷药2次,收获间隔期为21 d的杭白菊胎菊和朵菊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杭白菊加工过程包括蒸青、烘干、晾干等3个工序,胎菊鲜样和朵菊鲜样中吡虫啉的残留量在蒸青过程分别损失6.36%、8.71%,在烘干过程分别损失3.99%、4.48%,在晾干过程分别损失13.18%、29.60%,吡虫啉主要损失于加工过程中的晾干步骤。杭白菊干样的吡虫啉残留含量要显著高于鲜样,加工对吡虫啉有浓缩作用。加工时不同温度下吡虫啉在样品中的减少率不同,相同时间下,烘干的农药减少率大于晾干,温度升高有利于吡虫啉的降解。
资源与环境科学
不同蝉花菌株的分子鉴定及产透明质酸比较
龙良鲲, 黄曙惠, 石子玉, 林群英, 李传华, 丁少军
2017, 32(11): 1257-126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7
摘要:
为准确鉴定收集的4株蝉花(Cordyceps cicadae)并比较其产透明质酸能力,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蝉花菌株CC1502、CC1504、CC1601和CC1602进行分子水平鉴定分析。结果表明:ITS序列不能区分4个蝉花菌株;随机引物AP-A20、AP-D18和AP-H18能够对4个菌株进行差异性扩增,获得RAPD多态性条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C1504与其他3个菌株的遗传相似性最低,而菌株CC1601和CC1602的遗传相似性最高。液体发酵结果显示,菌株CC1502和CC1504能够产生透明质酸,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为最佳碳源和氮源。蝉花菌株CC1502产透明质酸的能力最强,产量可达2.45 mg·mL-1,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食品科学
黄秋葵等外果粉末直接压片工艺研究
翁敏劼, 陈君琛, 赖谱富, 汤葆莎, 沈恒胜
2017, 32(11): 1263-126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8
摘要:
为了提高黄秋葵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其等外果粉末为主要原料,采用直接压片法制备黄秋葵营养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羧甲基淀粉钠、微晶纤维素、压力为响应因素,崩解时间和脆碎度为响应值,依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采用响应面法设计、并优化黄秋葵等外果粉末直接压片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秋葵等外果粉末添加量76.6%、羧甲基淀粉钠添加量12.6%、微晶纤维素添加量10.8%、压力17.6 MPa时,黄秋葵等外果营养片脆碎度为0.308%,崩解时间为1 180 s,片型完整、表面光滑,并具有较好的适口性,为黄秋葵等外果功能食品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引种褐色毛木耳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林香信, 颜孙安, 姚清华, 陈国平, 林虬
2017, 32(11): 1269-127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11.019
摘要:
为进一步丰富福建省毛木耳栽培品种,提高福建毛木耳生产品质,比较分析新引自台湾的褐色毛木耳与福建毛木耳主栽品种(漳耳43-28)的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褐木耳的蛋白质、还原糖、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漳耳43-28,E/P值、Fe含量显著低于漳耳43-28(P < 0.05)。两种木耳的脂肪、灰分、膳食纤维、能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木耳均至少含18种氨基酸,褐木耳的单一氨基酸含量(除胱氨酸外)、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甜味类氨基酸、酸味类氨基酸、苦味类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硫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均显著高于漳耳43-28(P < 0.05);褐木耳的AAS、CS和SRCAA营养价值评价均高于漳耳43-28。说明漳耳43-28和褐木耳的营养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褐木耳营养价值优于漳耳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