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32卷 第8期
2017, 32(8): 813-81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01
摘要:
自胰腺泛黄的雏半番鸭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FJ1605株),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通过鸭胚中和试验发现该株病毒可被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DHAV-1a)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确定该株病毒为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对该株病毒VP1基因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大小为714 bp,与GenBank登录的DHAV-1a同源性为98.1%~99.7%,与DHAV-1 FJ1220毒株同源性最高达99.7%;而与鸭2型甲肝病毒(DHAV-2)、鸭3型甲肝病毒(DHAV-3)VP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仅分别为65.7%和68.3%左右。基于VP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J1605分离株属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谱系。以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半番鸭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可完全复制出同于临床病例的病变。以上结果显示,雏半番鸭也可感染DHAV-1a,且表现为胰腺泛黄。
自胰腺泛黄的雏半番鸭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FJ1605株),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通过鸭胚中和试验发现该株病毒可被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DHAV-1a)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确定该株病毒为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对该株病毒VP1基因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大小为714 bp,与GenBank登录的DHAV-1a同源性为98.1%~99.7%,与DHAV-1 FJ1220毒株同源性最高达99.7%;而与鸭2型甲肝病毒(DHAV-2)、鸭3型甲肝病毒(DHAV-3)VP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仅分别为65.7%和68.3%左右。基于VP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J1605分离株属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谱系。以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半番鸭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可完全复制出同于临床病例的病变。以上结果显示,雏半番鸭也可感染DHAV-1a,且表现为胰腺泛黄。
2017, 32(8): 818-82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02
摘要:
为制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DEV)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单克隆抗体特性。本试验采用差速和蔗糖梯度离心纯化PEDV抗原,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经ELISA方法筛选和细胞克隆,得到能分泌鼠抗PE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出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特性。试验结果: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PEDV的单克隆抗体,命名为E1和H6株,其中E1单隆抗体为IgG2a亚型,H6单隆抗体为IgM亚型,2株单克隆抗体均具有IFA、ELISA和Western bloting特性。E1杂交瘤细胞株的细胞上清液和腹水的ELISA抗体效价分别26和105,H6杂交瘤细胞株的细胞上清液和腹水的ELISA抗体效价分别24和104。2株单克隆抗体与Vero细胞、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均无交叉反应。Western bloting测定结果表明,E1株单克隆抗体能识别PEDV的M蛋白,H6单克隆抗体能识别PEDV的N蛋白。PEDV单克隆抗体的成功研制,为PEDV免疫诊断、表位识别及蛋白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制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DEV)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单克隆抗体特性。本试验采用差速和蔗糖梯度离心纯化PEDV抗原,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经ELISA方法筛选和细胞克隆,得到能分泌鼠抗PE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出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特性。试验结果: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PEDV的单克隆抗体,命名为E1和H6株,其中E1单隆抗体为IgG2a亚型,H6单隆抗体为IgM亚型,2株单克隆抗体均具有IFA、ELISA和Western bloting特性。E1杂交瘤细胞株的细胞上清液和腹水的ELISA抗体效价分别26和105,H6杂交瘤细胞株的细胞上清液和腹水的ELISA抗体效价分别24和104。2株单克隆抗体与Vero细胞、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均无交叉反应。Western bloting测定结果表明,E1株单克隆抗体能识别PEDV的M蛋白,H6单克隆抗体能识别PEDV的N蛋白。PEDV单克隆抗体的成功研制,为PEDV免疫诊断、表位识别及蛋白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7, 32(8): 823-82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03
摘要:
采用特异性好的鼠源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兔源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PED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抗PEDV单克隆抗体E1包被质量浓度4.40 μg·mL-1,37℃包被2 h,采用5% BSA封闭液封闭1 h,兔抗PEDV抗体工作质量浓度为5.91 μg·mL-1,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2000,以OD450nm ≥ 0.381作为阳性判定标准。该ELISA方法对猪轮状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度可达30 μg·mL-1(5×103.12);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10%。采用该方法和RT-PCR方法同时检测临床样品42份,阳性样品符合率为92.30%,表明建立的PED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和方便快捷等优点,可用于PEDV快速检测。
采用特异性好的鼠源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兔源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PED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抗PEDV单克隆抗体E1包被质量浓度4.40 μg·mL-1,37℃包被2 h,采用5% BSA封闭液封闭1 h,兔抗PEDV抗体工作质量浓度为5.91 μg·mL-1,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2000,以OD450nm ≥ 0.381作为阳性判定标准。该ELISA方法对猪轮状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度可达30 μg·mL-1(5×103.12);重复性变异系数小于10%。采用该方法和RT-PCR方法同时检测临床样品42份,阳性样品符合率为92.30%,表明建立的PED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和方便快捷等优点,可用于PEDV快速检测。
2017, 32(8): 828-8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04
摘要: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5'-UTR保守序列建立的特异性荧光RT-PCR,对采自福州市周边屠宰场的359份屠宰猪血清进行BVDV感染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待检的359份血清样品BVDV阳性52份,阳性率为14.5%(52/359)。对其中13份BVDV阳性样品5'端UTR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发现所测13份BVDV阳性样品5'端UTR片段均与VEDEVAC进化谱系较为密切,均为基因Ⅰ型。以上结果表明以牛源BVDV建立的特异性荧光RT-PCR方法适用于猪源BVDV感染的监测,并揭示福州市屠宰猪存在BVDV感染。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5'-UTR保守序列建立的特异性荧光RT-PCR,对采自福州市周边屠宰场的359份屠宰猪血清进行BVDV感染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待检的359份血清样品BVDV阳性52份,阳性率为14.5%(52/359)。对其中13份BVDV阳性样品5'端UTR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发现所测13份BVDV阳性样品5'端UTR片段均与VEDEVAC进化谱系较为密切,均为基因Ⅰ型。以上结果表明以牛源BVDV建立的特异性荧光RT-PCR方法适用于猪源BVDV感染的监测,并揭示福州市屠宰猪存在BVDV感染。
2017, 32(8): 833-83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05
摘要:
采集疑似鸭瘟病毒自然感染的病死番鸭的肝脾等组织,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对分离毒的血凝特性(HA)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荧光定量PCR、PCR产物测序和动物回归试验等初步鉴定。结果显示:通过MDEF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4株病毒(DPVfj1、DPVfj2、DPVfj3、DPVfj4),均不能凝集鸽红细胞;IFA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副粘病毒和禽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荧光PCR试剂盒检测分离毒核酸均为鸭瘟阳性;鸭瘟病毒(JQ673560)gJ蛋白基因序列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均为阳性,且PCR产物序列与鸭瘟病毒参考株gJ蛋白基因序列相似度均大于99%;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毒人工感染30日龄番鸭和同居感染5日龄雏番鸭均可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表明4株分离毒均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采集疑似鸭瘟病毒自然感染的病死番鸭的肝脾等组织,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对分离毒的血凝特性(HA)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荧光定量PCR、PCR产物测序和动物回归试验等初步鉴定。结果显示:通过MDEF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4株病毒(DPVfj1、DPVfj2、DPVfj3、DPVfj4),均不能凝集鸽红细胞;IFA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副粘病毒和禽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荧光PCR试剂盒检测分离毒核酸均为鸭瘟阳性;鸭瘟病毒(JQ673560)gJ蛋白基因序列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均为阳性,且PCR产物序列与鸭瘟病毒参考株gJ蛋白基因序列相似度均大于99%;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毒人工感染30日龄番鸭和同居感染5日龄雏番鸭均可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表明4株分离毒均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2017, 32(8): 837-84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06
摘要:
为明确2014-2017年福建省多地区羊发生的一种以流稀薄鼻液为主要症状疾病的病原,对该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肿瘤组织切片观察,特异性PCR诊断以及核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变化上与国内外已报道的病例表现基本一致,RT-PCR鉴定结果为ENTV-2,其中7个分离株与ENTV-2CHN2(分离于中国)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1个分离株与ENTV-SC(分离于中国)、ENTV-Shaanxi(分离于中国)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说明近几年福建省流行的羊肿瘤病的病原为ENTV-2,为福建省加强该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为明确2014-2017年福建省多地区羊发生的一种以流稀薄鼻液为主要症状疾病的病原,对该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肿瘤组织切片观察,特异性PCR诊断以及核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变化上与国内外已报道的病例表现基本一致,RT-PCR鉴定结果为ENTV-2,其中7个分离株与ENTV-2CHN2(分离于中国)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1个分离株与ENTV-SC(分离于中国)、ENTV-Shaanxi(分离于中国)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说明近几年福建省流行的羊肿瘤病的病原为ENTV-2,为福建省加强该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2017, 32(8): 842-84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07
摘要:
探索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因素综合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再生稻产量水平的最优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9(34)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留桩高度、不同促芽肥施用量3个因素对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年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头季、再生季还是年产量,品种、留桩高度和促芽肥施用量三因素的最优组合为两优616、留桩高度为10 cm、促芽肥为140 kg·hm-2,可获得高产;对再生稻年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品种对产量起最主要的作用;对头季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最主要的影响是品种;在再生季,对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而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程度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综合来看,在本试验范围内,品种两优616、留桩高度10 cm、促芽肥140 kg·hm-2的组合有利于再生稻获得高产。
探索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因素综合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再生稻产量水平的最优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9(34)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留桩高度、不同促芽肥施用量3个因素对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年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头季、再生季还是年产量,品种、留桩高度和促芽肥施用量三因素的最优组合为两优616、留桩高度为10 cm、促芽肥为140 kg·hm-2,可获得高产;对再生稻年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品种对产量起最主要的作用;对头季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最主要的影响是品种;在再生季,对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而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程度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综合来看,在本试验范围内,品种两优616、留桩高度10 cm、促芽肥140 kg·hm-2的组合有利于再生稻获得高产。
2017, 32(8): 849-85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08
摘要:
以天优华占为材料,头季设置5个氮肥水平(N0:0 kg·hm-2、N1:69.00 kg·hm-2、N2:138.00 kg·hm-2、N3:207.00 kg·hm-2、N4:276.00 kg·hm-2),再生季统一施用氮肥160.50 kg·hm-2,研究其对再生稻头季光合物质生产、两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增加头季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促进贮藏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氮素农学利用效率。与N0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处理头季产量增加了12.12%~23.35%,N3处理最高。穗数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先增加后减少。再生季产量N4处理较0 kg·hm-2氮肥处理减少4.73%,其余处理产量增加1.61%~5.54%。再生季产量结构表现为穗数随头季氮肥增加呈减少趋势,穗粒数逐渐增加。试验表明,在福建中部山区条件下,天优华占再生季施用氮肥160.50 kg·hm-2条件下,头季氮肥用量为174.12 kg·hm-2最佳,可以充分发挥头季产量潜力,同时对再生季产量无显著影响,实现两季高产目标。
以天优华占为材料,头季设置5个氮肥水平(N0:0 kg·hm-2、N1:69.00 kg·hm-2、N2:138.00 kg·hm-2、N3:207.00 kg·hm-2、N4:276.00 kg·hm-2),再生季统一施用氮肥160.50 kg·hm-2,研究其对再生稻头季光合物质生产、两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增加头季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促进贮藏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氮素农学利用效率。与N0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处理头季产量增加了12.12%~23.35%,N3处理最高。穗数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先增加后减少。再生季产量N4处理较0 kg·hm-2氮肥处理减少4.73%,其余处理产量增加1.61%~5.54%。再生季产量结构表现为穗数随头季氮肥增加呈减少趋势,穗粒数逐渐增加。试验表明,在福建中部山区条件下,天优华占再生季施用氮肥160.50 kg·hm-2条件下,头季氮肥用量为174.12 kg·hm-2最佳,可以充分发挥头季产量潜力,同时对再生季产量无显著影响,实现两季高产目标。
2017, 32(8): 854-85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09
摘要:
应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影响因素,为丝瓜酶促褐变的研究提供基础。以普通丝瓜果肉为材料,PPO以邻苯二酚为底物,POD以愈创木酚为底物,研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及测量波长、底物的浓度、PPO提取酶液添加量对丝瓜PPO、POD活性的影响。丝瓜褐变相关酶提取和测定方法的优化:(1)PPO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08 nm、反应温度是35℃、pH为6.0、酶液用量0.15 mL,最适底物为邻苯二酚,底物浓度为0.056 mol·L-1;(2)POD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10 nm,反应温度为40℃,最佳pH为5.5,酶液用量0.1 mL,底物是愈创木酚,浓度为0.067 mol·L-1。
应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影响因素,为丝瓜酶促褐变的研究提供基础。以普通丝瓜果肉为材料,PPO以邻苯二酚为底物,POD以愈创木酚为底物,研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及测量波长、底物的浓度、PPO提取酶液添加量对丝瓜PPO、POD活性的影响。丝瓜褐变相关酶提取和测定方法的优化:(1)PPO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08 nm、反应温度是35℃、pH为6.0、酶液用量0.15 mL,最适底物为邻苯二酚,底物浓度为0.056 mol·L-1;(2)POD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10 nm,反应温度为40℃,最佳pH为5.5,酶液用量0.1 mL,底物是愈创木酚,浓度为0.067 mol·L-1。
2017, 32(8): 859-86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0
摘要:
探索适宜的授粉品种,为提高富贵红火龙果果实品质及商品价值提供理论参考,6个火龙果品种与富贵红火龙果组成6个授粉组合,从授粉果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坐果率、裂果率、果实发育成熟时间及种子性状等指标着手,研究了不同品种花粉对富贵红火龙果果实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可明显提高果实的坐果率和单果重,降低裂果率,使种子数增多,千粒重增重;蜜红、金都一号、大红均可提高果实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改善果肉的颜色和风味;蜜红、金都一号、大红、喜香红均可提高果实总糖、维生素C和氨基酸总量,降低总酸含量。因此,生产上可适当选配蜜红、金都一号、大红等火龙果良种中的1个或几个作为富贵红火龙果异花授粉的花粉源。
探索适宜的授粉品种,为提高富贵红火龙果果实品质及商品价值提供理论参考,6个火龙果品种与富贵红火龙果组成6个授粉组合,从授粉果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坐果率、裂果率、果实发育成熟时间及种子性状等指标着手,研究了不同品种花粉对富贵红火龙果果实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可明显提高果实的坐果率和单果重,降低裂果率,使种子数增多,千粒重增重;蜜红、金都一号、大红均可提高果实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改善果肉的颜色和风味;蜜红、金都一号、大红、喜香红均可提高果实总糖、维生素C和氨基酸总量,降低总酸含量。因此,生产上可适当选配蜜红、金都一号、大红等火龙果良种中的1个或几个作为富贵红火龙果异花授粉的花粉源。
2017, 32(8): 864-86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1
摘要:
为了解石仙桃野生资源的立地条件、物候期及形态特征而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的方法,对石仙桃野生环境温度、光照强度、湿度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测量,观察记录物候期,测定样品的叶长、叶宽、假鳞茎长度、单株假鳞茎数量、根状茎长、根状茎粗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石仙桃喜生于阴凉的小溪旁边;4~5月开花,10月到次年3月果实成熟;没有明显的休眠期。本研究为石仙桃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
为了解石仙桃野生资源的立地条件、物候期及形态特征而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的方法,对石仙桃野生环境温度、光照强度、湿度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测量,观察记录物候期,测定样品的叶长、叶宽、假鳞茎长度、单株假鳞茎数量、根状茎长、根状茎粗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石仙桃喜生于阴凉的小溪旁边;4~5月开花,10月到次年3月果实成熟;没有明显的休眠期。本研究为石仙桃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
2017, 32(8): 870-87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2
摘要:
以铁皮石斛与霍山石斛的正、反交F1代共63株为试验材料,利用SSR标记鉴定杂种真实性。结果表明,在21对石斛基因组引物中,筛选出双亲多态性引物3对,多态性引物占比为14.3%。用此3对引物可鉴定出铁皮石斛×霍山石斛杂交苗中25株真杂种,比例为78.1%,可鉴定出霍山石斛×铁皮石斛杂交苗中28株真杂种,比例为90.3%。
以铁皮石斛与霍山石斛的正、反交F1代共63株为试验材料,利用SSR标记鉴定杂种真实性。结果表明,在21对石斛基因组引物中,筛选出双亲多态性引物3对,多态性引物占比为14.3%。用此3对引物可鉴定出铁皮石斛×霍山石斛杂交苗中25株真杂种,比例为78.1%,可鉴定出霍山石斛×铁皮石斛杂交苗中28株真杂种,比例为90.3%。
2017, 32(8): 874-87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3
摘要:
以秋石斛‘三亚阳光’幼芽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并利用正交设计法,探讨基本培养基(花宝1号、改良1#、改良2#、改良3#)、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IBA)、白糖等对其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以期建立秋石斛‘三亚阳光’丛生芽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秋石斛丛生芽增殖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6-BA>NAA>白糖;筛选出丛生芽适宜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2#+6-BA 1.0 mg·L-1+NAA 0.2 mg·L-1+白糖30.0 g·L-1+琼脂粉3.0 g·L-1+卡拉胶3.0 g·L-1,50 d平均增殖系数达6.25;筛选出适宜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3#+NAA 0.3 mg·L-1+IBA 0.5 mg·L-1+活性炭0.5 g·L-1+香蕉泥100.0 g·L-1+白糖20 g·L-1+琼脂粉3.6 g·L-1+卡拉胶3.6 g·L-1,生根率为100.0%;试管苗移栽60d成活率达96.5%。
以秋石斛‘三亚阳光’幼芽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并利用正交设计法,探讨基本培养基(花宝1号、改良1#、改良2#、改良3#)、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IBA)、白糖等对其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以期建立秋石斛‘三亚阳光’丛生芽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秋石斛丛生芽增殖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6-BA>NAA>白糖;筛选出丛生芽适宜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2#+6-BA 1.0 mg·L-1+NAA 0.2 mg·L-1+白糖30.0 g·L-1+琼脂粉3.0 g·L-1+卡拉胶3.0 g·L-1,50 d平均增殖系数达6.25;筛选出适宜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3#+NAA 0.3 mg·L-1+IBA 0.5 mg·L-1+活性炭0.5 g·L-1+香蕉泥100.0 g·L-1+白糖20 g·L-1+琼脂粉3.6 g·L-1+卡拉胶3.6 g·L-1,生根率为100.0%;试管苗移栽60d成活率达96.5%。
2017, 32(8): 880-8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4
摘要:
为研究微重力对金针菇蛋白质营养价值影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分析模拟微重力和静止栽培条件下的金针菇子实体中的氨基酸组成含量及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差异。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栽培的金针菇子实体中有14种氨基酸含量高于静止栽培处理,氨基酸总量达151.2 g·kg-1,必需氨基酸总量81.7 g·kg-1,比静止栽培处理的分别提高了26.32%和29.89%。模拟微重力环境栽培的金针菇必需氨基酸含量比静止栽培处理、鸡蛋白和FAO/WHO的参照标准分别提高了2.82%、8.71%和52.63%。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与营养指数6项蛋白质指标均高于静止栽培的金针菇,说明模拟微重力栽培可提高金针菇有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氨基酸组成更为合理,营养价值更高。
为研究微重力对金针菇蛋白质营养价值影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分析模拟微重力和静止栽培条件下的金针菇子实体中的氨基酸组成含量及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差异。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栽培的金针菇子实体中有14种氨基酸含量高于静止栽培处理,氨基酸总量达151.2 g·kg-1,必需氨基酸总量81.7 g·kg-1,比静止栽培处理的分别提高了26.32%和29.89%。模拟微重力环境栽培的金针菇必需氨基酸含量比静止栽培处理、鸡蛋白和FAO/WHO的参照标准分别提高了2.82%、8.71%和52.63%。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与营养指数6项蛋白质指标均高于静止栽培的金针菇,说明模拟微重力栽培可提高金针菇有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氨基酸组成更为合理,营养价值更高。
2017, 32(8): 885-89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5
摘要: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植株代谢物变化的异质性。将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分别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番茄植株,以清水为对照,接种后6、24、48、72、96 h取样,测定番茄植株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检测到的代谢物种类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醛类、吡啶类和烷烃类。不同处理番茄代谢产物组成变化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FJAT-91单独接种处理48 h、FJAT-1458单独接种处理48 h、同时接种FJAT-91和FJAT-1458处理96 h及对照处理72、96 h的番茄中检测到代谢物种类最多,分别为12、18、15和15种。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不同处理不同时间的番茄中均检测到,为完全分布类型,其他代谢物为不完全分布类型。FJAT-91单独接种处理能诱导番茄代谢产物棕榈酸消亡,而FJAT-1458单独接种或与菌株FJAT-91混合接种及对照处理的番茄植株该代谢物维持在相当含量,说明该代谢物可能与植株免疫抗病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接种处理诱导番茄植株的代谢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一和主成分二基本上能将其区分开来。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植株代谢物变化的异质性。将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分别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番茄植株,以清水为对照,接种后6、24、48、72、96 h取样,测定番茄植株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检测到的代谢物种类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醛类、吡啶类和烷烃类。不同处理番茄代谢产物组成变化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FJAT-91单独接种处理48 h、FJAT-1458单独接种处理48 h、同时接种FJAT-91和FJAT-1458处理96 h及对照处理72、96 h的番茄中检测到代谢物种类最多,分别为12、18、15和15种。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不同处理不同时间的番茄中均检测到,为完全分布类型,其他代谢物为不完全分布类型。FJAT-91单独接种处理能诱导番茄代谢产物棕榈酸消亡,而FJAT-1458单独接种或与菌株FJAT-91混合接种及对照处理的番茄植株该代谢物维持在相当含量,说明该代谢物可能与植株免疫抗病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接种处理诱导番茄植株的代谢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一和主成分二基本上能将其区分开来。
2017, 32(8): 891-89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6
摘要:
以清香乌龙茶为原料,采用先65%醇洗+后水提和先水提+后65%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制得粗茶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及相应的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分析比较其组成含量、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先65%醇洗+后水提制得的粗茶多糖中多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其他组分来看,乙醚浸提茶叶有助于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类、咖啡碱等小分子物质的浸出,水提醇沉则对茶叶内含成分的分离富集效果较差。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2种提取方式制备的粗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的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显著弱于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表达与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茶多糖、总黄酮和咖啡碱则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茶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其活性弱于茶叶中的多酚类。
以清香乌龙茶为原料,采用先65%醇洗+后水提和先水提+后65%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制得粗茶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及相应的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分析比较其组成含量、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先65%醇洗+后水提制得的粗茶多糖中多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其他组分来看,乙醚浸提茶叶有助于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类、咖啡碱等小分子物质的浸出,水提醇沉则对茶叶内含成分的分离富集效果较差。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2种提取方式制备的粗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的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显著弱于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表达与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茶多糖、总黄酮和咖啡碱则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茶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其活性弱于茶叶中的多酚类。
2017, 32(8): 897-90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7
摘要:
探索组培菊芋叶中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评价。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其超声提取条件;并考察其总黄酮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组培菊芋叶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40,提取时间20 min,乙醇含量(体积分数)40%,提取温度64℃,测得总黄酮提取率为1.47 mg·g-1。组培菊芋叶总黄酮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良好,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结论:利用响应面法分析得到了组培菊芋叶总黄酮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的总黄酮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可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组培菊芋奠定实验基础。
探索组培菊芋叶中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评价。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其超声提取条件;并考察其总黄酮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组培菊芋叶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40,提取时间20 min,乙醇含量(体积分数)40%,提取温度64℃,测得总黄酮提取率为1.47 mg·g-1。组培菊芋叶总黄酮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良好,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结论:利用响应面法分析得到了组培菊芋叶总黄酮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的总黄酮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可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组培菊芋奠定实验基础。
2017, 32(8): 905-9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8
摘要:
为研究铅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所用,以青皮蚕豆vicia faba L.为试验材料,通过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分析0.5~30 mg·L-1的醋酸铅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并计算污染指数。结果表明,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随染毒质量浓度的增加均呈上升的趋势,经30.0 mg·L-1醋酸铅染毒6 h的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污染指数大于3.5,属于重度污染;经1.0~30.0 mg·L-1醋酸铅溶液染毒12 h的细胞微核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污染指数均大于3.5,属于重度污染;相同质量浓度醋酸铅溶液染毒处理6 h后的细胞微核率均明显低于染毒处理12 h组,但仅在质量浓度为1 mg·L-1时2组之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研究显示,Pb2+可以通过蚕豆根尖的吸收而毒害细胞,引起细胞DNA损伤,且损伤程度随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为研究铅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所用,以青皮蚕豆vicia faba L.为试验材料,通过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分析0.5~30 mg·L-1的醋酸铅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并计算污染指数。结果表明,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随染毒质量浓度的增加均呈上升的趋势,经30.0 mg·L-1醋酸铅染毒6 h的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污染指数大于3.5,属于重度污染;经1.0~30.0 mg·L-1醋酸铅溶液染毒12 h的细胞微核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污染指数均大于3.5,属于重度污染;相同质量浓度醋酸铅溶液染毒处理6 h后的细胞微核率均明显低于染毒处理12 h组,但仅在质量浓度为1 mg·L-1时2组之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研究显示,Pb2+可以通过蚕豆根尖的吸收而毒害细胞,引起细胞DNA损伤,且损伤程度随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2017, 32(8): 917-92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20
摘要:
为研究泥鳅多糖的抗氧化作用,采用生化试验检测泥鳅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泥鳅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均具有清除能力,其中对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较强,最高分别达到73.38%和88.22%。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也达到57.99%,总抗氧化能力达到8.42 U·mL-1,表明泥鳅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为研究泥鳅多糖的抗氧化作用,采用生化试验检测泥鳅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泥鳅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均具有清除能力,其中对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较强,最高分别达到73.38%和88.22%。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也达到57.99%,总抗氧化能力达到8.42 U·mL-1,表明泥鳅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2017, 32(8): 909-91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7.08.019
摘要:
通过分析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搜集保护与利用、茶树育种目标的变迁与品种选育、育成品种来源与茶类适制性、品种对产业推动和茶类贡献及茶农增效等概况,结果表明:福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已搜集保护与利用品种资源或育种材料7 000多个;随着早生、高产到优质育种目标的变迁,现已育成品种45个,其中35.6%的品种适制乌龙茶、红茶和绿茶,26.7%的品种适制白茶,具有多茶类适制和转制茶类灵活的优势;茶树良种的陆续育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了茶园面积的增长、茶叶单产的提高和茶类结构的优化,进而推动福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对今后福建茶树资源搜集、多元化和个性化特色育种、良种推广和茶类加工等进行了展望。
通过分析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搜集保护与利用、茶树育种目标的变迁与品种选育、育成品种来源与茶类适制性、品种对产业推动和茶类贡献及茶农增效等概况,结果表明:福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已搜集保护与利用品种资源或育种材料7 000多个;随着早生、高产到优质育种目标的变迁,现已育成品种45个,其中35.6%的品种适制乌龙茶、红茶和绿茶,26.7%的品种适制白茶,具有多茶类适制和转制茶类灵活的优势;茶树良种的陆续育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了茶园面积的增长、茶叶单产的提高和茶类结构的优化,进而推动福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对今后福建茶树资源搜集、多元化和个性化特色育种、良种推广和茶类加工等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