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动物科学
猪伪狂犬病毒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谢明杰, 康龙滨, 陈秋勇, 吴学敏, 王隆柏, 周伦江, 刘玉涛
2024, 39(7): 753-75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01
摘要:
  目的  基于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 RAA)技术,建立一种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 PRV)快速检测方法。  方法  根据PRV gE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优化扩增体系,建立PRV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检验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应用该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  该方法在43 ℃恒温反应23 min即可完成PRV核酸扩增,最低检出限为111 copies·μL−1;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 PCV2)、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3, PCV3)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显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4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RV阳性率为15%(6/40),检测结果与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一致。  结论  成功建立了简便快速、高效准确的PRV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为PRV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作物科学
高产优质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3号的选育
蓝新隆, 萧涵, 夏春英, 刘爱华, 胡润芳, 林国强, 张玉梅
2024, 39(7): 759-76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02
摘要:
  目的  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提高鲜食大豆育种效率,促进鲜食大豆种业多样化。  方法  以浙鲜12号为母本、交大1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17B34-2-1。  结果  2019年冬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753.40 kg·hm−2,比对照组毛豆3号(CK)显著提高15.00%,定名为闽豆13号。闽豆13号在2020—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11348.40kg·hm−2,比对照毛豆3号(CK)增产4.07%;该品种于翌年7月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220002)。  结论  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3号,该品种具鲜荚产量高、食味品质佳、适应性广等特点,属中熟鲜食大豆品种,适宜在福建省大豆产区春季种植推广。
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杨红竹, 黄艳艳, 刘海林, 林清火, 茶正早, 罗微
2024, 39(7): 766-77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03
摘要:
  目的  探究控释掺混肥及减氮处理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促进控释掺混肥料在热带地区水稻栽培中的科学施用及推广应用。  方法  以控释掺混肥料为试验材料,在海南省屯昌县枫木镇和儋州市东成镇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分3次施肥)、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及其减氮10%和减氮20%处理,测定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  结果  等氮条件下,控释掺混肥料一次性基施能够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干物质累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与常规分次施肥相比,水稻产量提高7.43%~22.84%,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提高8.22%~22.39%,氮素累积量提高12.19%~32.06%,氮肥利用率提高31.67%~75.65%,且均差异显著(除东成早稻产量外)。而在减氮10%~20%条件下,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也能提高或不显著降低水稻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累积量,对氮肥利用率也具有一定提升效果。  结论  控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可提高水稻产量及肥料氮肥利用率,减氮10%~20%仍能获得较高产量,是热带地区水稻轻简化施肥和减氮增效的有效途径。
园艺科学
保罗蓝睡莲花器官转录组SSR的分布及其序列特征分析
毛立彦, 黄秋伟, 於艳萍, 丁丽琼, 蔡元保, 黄歆怡, 覃茜, 苏群, 农晓慧, 朱天龙, 龙凌云
2024, 39(7): 775-78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04
摘要:
  目的  通过解析保罗蓝睡莲花转录组数据的SSR位点特征信息,开发新的与表型相关的SSR标记,为睡莲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热带睡莲保罗蓝不同花器官部位(雌蕊、雄蕊、花瓣)的转录组数据为背景材料,用MISA软件检索序列的SSR位点,采用Excel对位点特征进行分析作图,Primer 3.0软件设计引物,TP-M13-SSR PCR筛选引物。  结果  在花器官转录组的39079条Unigenes中共检测到12365个SSR位点,位点发生频率为31.64%,平均每5.79 kb出现1个SSR位点。SSR位点的重复类型主要为二核苷酸重复碱基,占SSR位点总数的71.85%,优势重复类型为AG/CT,占碱基总数的61.34%;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碱基,为26.10%,优势重复类型是AAG/CTT,占比8.30%。SSR碱基重复次数在5~20次,序列长度为12~30 bp,平均长度18.38 bp。引物设计获得9212对引物,从中随机挑选100对进行PCR扩增验证,筛选出9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可将12份睡莲种质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35时聚为3支。  结论  热带睡莲保罗蓝花器官转录组中的SSR位点分布频率高、类型丰富,多态性较高,具较大的应用潜力。开发的9对SSR引物可将12份种质有效分开,进一步丰富了睡莲现有SSR标记,可为睡莲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科学参考。
基于Logistic生长模型的钦蜜9号百香果成熟阶段判别
林钒, 陈登捷, 张德晖, 何金成
2024, 39(7): 785-79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05
摘要:
  目的  探究夏季百香果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规律,并对百香果成熟阶段进行判别。  方法  采用钦蜜9号百香果作为试材,测定其横径、纵径、固酸比、可食率、果皮厚度、硬度等理化指标,利用Logistic生长模型分析理化指标随有效积温增长的变化规律,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百香果成熟度进行定量评价,最终划分成熟阶段。  结果  通过观测并记录百香果生长过程,发现其纵径、横径变化趋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曲线,分析得出百香果在有效积温达到440 ℃·d时,基本完成果实膨大。随后以固酸比、可食率、果皮厚度、硬度为品质指标,其中固酸比与可食率指标呈现S型增长趋势,果皮厚度与硬度呈现三次函数下降趋势,并且品质指标与有效积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百香果成熟度评价指标IM,采用Logistic生长函数建立百香果成熟度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达99.25%,计算得出t1 t2t3 等3个生长分界点。最终确定有效积温为475~736 ℃·d时,果实处于果肉增重阶段;有效积温为736~997 ℃·d时,果实处于转色阶段;有效积温为997~1200 ℃·d时,果实处于成熟阶段。  结论  本研究量化分析了百香果成熟度,能够较好划分果肉增重期、转色期、成熟期三个成熟阶段,为百香果适时机械化采摘与贮藏管理提供依据。
生物炭添加对干旱胁迫下福建柏幼苗生理特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世祥, 蔡星, 吴文秀, 刘晓颖,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2024, 39(7): 794-80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06
摘要:
  目的  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源增施生物炭对福建柏苗木生理特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以一年生福建柏幼苗为试材,在土壤中分别添加20、50、80 g·kg−1的玉米秸秆生物炭(T1、T2、T3),以不含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不同添加量生物炭对干旱胁迫下福建柏幼苗生长、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1)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升了福建柏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P<0.05),50 g·kg−1(T2)处理对福建柏株高、地径及单株生物量的积累促进效果最佳。(2)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各组间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在胁迫42 d时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56 d 时达到最大值。总体表现为:T2>T1>T3>CK,且以T2处理效果最佳。T2处理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与同期的CK相比增加了50.7%、127%、54.4%。(3)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下的土壤酶活性(P<0.05),在胁迫70 d时各组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活性在胁迫42 d时达到最大值;蔗糖酶在胁迫56 d时达到最大值。各组间差异总体表现为T2>T1>T3>CK,且以T2处理最佳。  结论  干旱胁迫下施用50 g·kg−1生物炭量的试验处理最有利于福建柏苗木生长、抗逆生理及土壤酶活性的提高,生物炭施用量过高时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脉冲电场对金边龙舌兰光合电子传递链和释放负离子能力影响
刘津, 翁海勇, 程致元, 吴仁烨
2024, 39(7): 801-80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07
摘要:
  目的  探明脉冲电场刺激对金边龙舌兰( Agave americana var. Marginata)光合电子传递链和释放负离子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0 kV(对照,CK)、5 kV(T1)和7 kV(T2)3个不同脉冲电场处理刺激金边龙舌兰,比较和分析不同刺激下金边龙舌兰的叶绿素含量、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曲线(Rapi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duction Kinetics Curve, OJIP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负离子释放浓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1)脉冲电场技术刺激金边龙舌兰后,两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分别增长6.30%、6.70%,两处理组与CK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两处理组OJIP曲线,偏转(I)和最高峰(P)值均高于原点(O)和拐点(J)值,I-P段的上升趋势较O-J段平缓。同时,J-band均大于0,T2处理组峰值高于T1处理组;(3)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呈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最大荧光强度(Fm)、单位面积捕获能量(TRo/CSo)等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PSⅡ光合系统潜在活性(Fv/Fo)、PSⅡ受体侧电子传递体数(Sm)等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大光量子效率(Fv /Fm)、J点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j)等整体变化不大。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均出现减小的趋势,其中T1处理组减小18.60%,T2处理组减小14.1%。CK处理组综合性能参数(PItotal)大于T1处理组和T2处理组;(4)T1处理组,脉冲电场刺激4 h相较于脉冲刺激3 h时,NAI浓度增长87.60%。T2处理组,脉冲电场刺激4 h后,相较于脉冲刺激3 h时,NAI浓度增长62.09%,其中在脉冲1~4 h,两处理组之间、二者与CK组之间NAI释放浓度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脉冲电场技术对金边龙舌兰光合电子传递链产生影响,进而对其释放负离子能力等产生影响。
植物保护
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王荣波, 石茗月, 徐月华, 刘裴清, 卞润恬, 翁启勇, 李本金
2024, 39(7): 810-81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08
摘要:
  目的  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  方法  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型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  结果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LSU-Ypt1融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所分离病原菌均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交配型测定发现,所分离的125个芋疫霉菌株中,122个为A2交配型,3个为A1A2交配型。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8%甲霜灵对芋疫霉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146±0.032) μg·mL−1;95%烯酰吗啉、98%氟吡菌胺和94%氰霜唑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介于(0.239±0.011)~(0.713±0.088) μg·mL−1;而95%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低,EC50值为(23.447±3.666) μg·mL−1  结论  福建省芋疫霉以A2交配型为优势群体,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和氰霜唑可作为芋疫病高效防控的轮换使用药剂。
内蒙古赤峰地区辣椒病毒种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特征
周艳芳, 王秀芝, 张晓梅, 罗香文, 刘泽红, 崔聪聪, 孟令强, 孙军玲
2024, 39(7): 819-82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09
摘要:
  目的  系统检测内蒙古赤峰市辣椒主产区病毒发生种类,并分析病毒的遗传分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辣椒病毒病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内蒙古赤峰地区4个辣椒主产区采集疑似病毒侵染的辣椒样本47份,采用s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常规RT-PCR检测,明确侵染辣椒的病毒种类及复合侵染情况;采用常规Sanger测序测定常规RT-PCR扩增片段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内蒙古赤峰地区4个辣椒主产区辣椒混合病样的sRNA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6种病毒,常规RT-PCR共验证到其中4种病毒;4个地区病毒种类存在明显差异,松山区城子乡优势种类为蚕豆萎蔫病毒2(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喀喇沁旗锦山镇为PVY和辣椒轻斑驳病毒 (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宁城县和喀喇沁旗西桥镇为BBWV2;复合侵染类型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复合侵染率最高达61.54%。对测定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赤峰地区4个辣椒产区的PMMoV和BBWV2存在遗传分化,PVY可能出现了新的遗传型。  结论  内蒙古赤峰地区不同辣椒主产区发生的病毒种类、检出率和病毒复合侵染种类均存在明显差异。
资源与环境科学
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菌群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陈晓芳, 胡天骥, 张翔宇, 任锡毅, 柳敏
2024, 39(7): 826-83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10
摘要:
  目的  探究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物种网络关系和功能菌群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半夏菌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贵州野生半夏、规模化种植半夏和套种半夏的内生菌群、根际土壤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土壤理化因子和酶活性,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人工种植和野生半夏土壤环境因子差异性明显,且栽培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有显著影响,人工种植样地的有机质含量高且土壤酸性强,野生样地酶活性偏高;半夏内生细菌优势菌属包括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等,半夏内生真菌优势菌属包括弯孢菌属(Campylospora)、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丝核菌属(Rhizoctonia)、镰刀菌属(Fusarium)、Dactylonectria、炭角菌目(Xylariales)未分类属等,半夏根际优势菌属种类更丰富,各优势菌属在不同样本以不同丰度聚集且具有规律性,受生长环境和种植方式影响;细菌优势菌群中有10属、真菌优势菌群中有13属,与土壤理化性质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内生菌群对环境因子更为敏感,半夏内生菌群既互利又拮抗,根际土壤菌群网络关系相对稳定;半夏内生菌群优势菌属中除了未明确分类、未知菌属外,有益菌属丰度占比高。  结论  可通过人为调节土壤pH、施入菌肥等方式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半夏内生菌群包括根瘤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农研丝杆菌、木霉菌和绿僵菌等可开发利用,助力半夏栽培,促进半夏产业发展。
不同施肥条件对秋茄幼苗培育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李龙, 张梅玲, 刘乐冕, 郭毅松, 陈剑锋
2024, 39(7): 839-84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11
摘要:
  目的  探明肥料种类和施肥量对秋茄(Kandelia obovata)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响应。  方法  选用3种有机肥和1种无机肥,以不施肥组(CK)为对照,设置了4个施肥量梯度,测定秋茄幼苗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增长量、叶绿素含量,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16S rRNA 基因高通量测序。  结果  秋茄最适施肥条件是9.74 g·kg−1基质的尊龙牌蚓肥,120 d后株高、叶长、叶宽、叶数增长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117.50%、51.15%、63.34%、178.57%。施有机肥、无机肥和对照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施有机肥土壤中有更多特有的微生物。施有机肥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变化趋势与植物生长指标变化趋势正相关,而施无机肥的呈负相关。表明有机肥可能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协同的方式进而有助于植物生长。施有机肥提高了土壤潜在有益菌,如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NitrospiraNocardioidesLimibaculum属丰度。  结论  施适量有机肥协同促进秋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而施无机肥对秋茄生长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食品科学
紫秋山葡萄加工品质提升与酿造工艺优化
林玫, 苏昊, 李维新, 张怡, 任香芸, 郑春凤, 鞠延仑, 张会宁
2024, 39(7): 848-85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12
摘要:
  目的  从葡萄的品质提升和工艺优化这两个维度上,研究GS-1叶面肥对紫秋山葡萄营养品质,以及不同工艺参数对葡萄酒口感的影响,从而为酿造出优质的山葡萄酒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方法  在葡萄转色期后分3次喷施不同浓度的GS-1叶面肥,定期检测紫秋山葡萄总酸、总糖含量的变化,计算糖酸比(成熟度系数),明确紫秋山葡萄的最佳加工采收期;葡萄采收后,通过比较不同叶面肥浓度对紫秋山葡萄果实原花青素、游离花色苷、总酚、总类黄酮等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确定GS-1叶面肥的最佳施用浓度;以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为评判标准,对菌种、发酵温度、时间、接种量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山葡萄酒的发酵工艺。  结果  (1)紫秋山葡萄在福建闽南地区适宜的加工采收日期为9月下旬,其采收成熟度系数(M值)可以达到21以上;(2)紫秋山葡萄在喷施稀释300倍GS-1叶面肥后可显著提升营养品质,其总糖、原花青素、游离花色苷、总酚、总类黄酮的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79%、26.99%、35.41%、13.91%、24.12%;(3)优化后的紫秋山葡萄酒发酵的工艺参数为菌种JP2酿酒酵母,发酵温度24 ℃,接种量1%,发酵时间10 d。  结论  通过喷施GS-1叶面肥和成熟度监测,可以提升闽南地区紫秋山葡萄的品质;通过对紫秋山干红葡萄酒酿造工艺进行优化,提升了紫秋山葡萄酿造品质,为紫秋山葡萄酒行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不同植物来源特种蜂蜜生物活性评价
韩凌云, 张国志, 刘瑶, 李珊珊, 胡福良
2024, 39(7): 857-86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13
摘要:
  目的  特种蜂蜜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抗菌活性,并拥有来自于植物的药用特性,其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与价值。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境内的多种特种蜂蜜进行比对分析,以期找到具有优异生物活性的样本,为蜂蜜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检测分析33种不同植物来源的特种蜂蜜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活性,通过自由基清除法和总抗氧化能力检测法对蜂蜜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使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样品的抗菌活性。  结果  所有蜂蜜样品的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在33种蜂蜜中,米团蜜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板栗蜜、藿香蜜也表现良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抗菌能力最强的分别为茴香蜜和枸杞蜜。此外,蜂蜜的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抗菌能力的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米团、茴香、藿香蜂蜜等是具有优良生物活性的特种蜂蜜,它们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和价值。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前蜂蜜消费市场等级评定提供依据。
综述
南方滨海沙地耐盐植物种类及其生态修复应用研究进展
王思凡, 刘芳, 林文波, 郭萍萍, 王英姿, 郭秀妹, 袁宗胜
2024, 39(7): 868-87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7.014
摘要:
阐述我国南方滨海地区地理特征,把耐盐植物按照不同生活型进行划分,梳理主要耐盐植物种类,分析不同生活型下耐盐植物生活习性和种植特点。从重金属污染、有机化合物污染、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水体富营养化5个方面,论述耐盐植物结合其他修复材料在滨海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以及应用潜力,并指出滨海盐沙地生态修复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植物耐盐性研究、耐盐植物引种筛选、新修复材料与植物结合应用和多种耐盐植物互作体系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滨海盐碱生态修复研究方向,以期为滨海盐碱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