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下一篇»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Vol. 30 Issue (7): 652-655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郑苹立, 郑长林, 段斌莉, 等。2011-2013年福建省预试水稻品种米质分析与评价[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30(7): 652-655.
[复制中文]
ZHENG Ping-li, ZHENG Chang-lin, DUAN Bin-li, et al. Grain Quality of New Indica Rice[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30(7): 652-655.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2014R1021-9、2014R1021-5);福建省财政厅项目(026112013128)

通信作者

李清华(1971-),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稻米品质鉴定研究和种子质量检验(E-mail:2005lqh71@163.com)黄庭旭(1964-),男,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超级稻遗传育种(E-mail:Txhuang@sina.com)

作者简介

郑苹立(1971-)女,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稻米品质鉴定研究和种子质量检验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5-05
修改日期:2015-06-12
2011-2013年福建省预试水稻品种米质分析与评价
郑苹立, 郑长林, 段斌莉, 李清华 , 黄庭旭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18
摘要: 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T593-2013,对2011-2013年福建省籼稻新品种(包括早、中、晚稻共248份)稻米品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 3种类型籼稻糙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等指标优质达标率较高,但是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等指标优质率偏低,尤其是垩白度优质率严重偏低。早、中籼中没有品种达到优质稻标准,晚籼优质米率为6.9%。本文从育种角度提出福建省稻米品质改良遗传重点是垩白性状, 要努力降低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同时早、中籼的改良还要注重提高整精米率和透明度的建议。
关键词: 籼稻    品质    评价    改良    
Grain Quality of New Indica Rice
ZHENG Ping-li, ZHENG Chang-lin, DUAN Bin-li, LI Qing-hua , HUANG Ting-xu     
Fuzhou Branch, National Rice Improvement Center of China/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1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ial standard, NY/T593-2013, 11 quality traits of the milled grains from 248 indica rice, including early-, mid- and late-season varieties, collected from Fujian Regional Test on Cultivars from 2011 to 2013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brown rice from the cultivars met or exceeded the standards on quality,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gel consistency and amylase content. However, less-than-desirable quality traits on the percentage of unbroken milled grains and the degree of chalkiness and translucency also existed. Among the varieties, 6.9% of the late-season indica rice met the high quality standards, while none of the early- and mid-season rice did.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in order to develop a desirable, high quality rice,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imized grain chalkiness, maximized wholesomeness on the milled grains, and desirable translucency of the cooked rice.
Key words: Indica rice    quality traits    evaluation    improvement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稻米食用品质好,还要求稻米外观品质好。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推动我国的优质水稻育种,农业部于2013年颁布了食用稻品种品质新标准NY/T593-2013[1]。在新标准中以稻米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等7项作为优质稻的评价指标,其中整精米率、垩白度2项性状的优质标准相比原有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整精米率是衡量水稻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整精米率高的稻谷,加工时出米率高,碎米率少;相反,整精米率含量低的稻谷,加工时出米率低,碎米率高。垩白度则是评价稻米外观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垩白度大的品种整精米率低、透明度差,严重影响稻米的市场品质和商品价值。

近十年来通过水稻育种专家不懈努力,福建省水稻品质改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选育出一批直链淀粉适中、适口性较好的水稻新品种[2]。但是早籼稻品质较差、优质品种较少仍然是福建省水稻育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3, 4, 5]。为了准确考查近几年福建省水稻新品种的稻米品质状况,本研究对2011-2013年福建省籼稻预试新品种(包括早、中、晚稻共248份)稻米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针对稻米品质现状提出水稻优质育种以及品质改良方向和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由福建省种子总站提供,包括参加2011-2013年福建省水稻新品种试验的籼稻共248份,其中:早籼42份,中籼90份,晚籼116份。

1.2 试验方法

稻米品质测定在福建省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改良实验室进行,稻米品质各项指标测定依据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6]在福建省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改良实验室进行,米质指标分级评价依据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进行[1];试验数据的整理及统计分析采用Excel和DPS数据处理系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依据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对早、中、晚稻稻米品质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列于表 1。在加工品质中,3种稻作类型的糙米率较接近,早、中、晚稻分别为82.4%、82.5%和83.2%,3种稻作类型变异系数均小于1.0%,早、中、晚稻精米率分别为68.1%、70.3%和73.3%,3种稻作类型变异系数均小于5.0%,品种间差异均较小。早、中、晚稻整精米率分别为41.4%、41.7%和57.4%,早、中稻整精米率偏低,晚稻整精米率较高。早、中、晚稻变异系数分别为28.5%、32.6%和17.2%。

表 1 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检测结果 Tab.1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3 types of indica rice

从外观品质来看,晚稻透明度最好(1.2级),早稻最差(2.8级),中稻居中(1.7级)。中稻变异系数最大(42.6%),晚稻次之(37.7%),早稻最小(14.9%)。垩白率早稻最高(80.5%),中稻和晚稻的垩白率比早稻有较大幅度降低,分别为58.6%和56.9%。晚稻变异系数最高(36.2%),中稻次之(32.2%),早稻最小(27.8%)。垩白度早稻最高(28.0%),其次中稻(17.0%),晚稻最小(13.2%)。早稻变异系数为44.7%,中稻为48.2%,晚稻最大,达53.9%。

从蒸煮食用品质来看,早、中、晚稻碱消值分别为5.5级、5.8级和6.1级,变异系数分别为13.9%、15.0%和12.1%。早稻直链淀粉含量为20.6%,中稻为18.2%,晚稻为19.2%,中稻变异系数最大(22.1%),其次是晚稻(18.1%),早稻最小(17.5%)。早、中、晚稻胶稠度分别为68.5、74.8、79.8 mm,早稻变异系数最大(26.4%),中稻居中(20.4%),晚稻最小(12.4%)。

2.2 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评价

按照农业部标准NY/T593-2013对3种稻作类型的各项米质性状优质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 2。从表 2可以看出:早、中、晚稻糙米率优质率均高达100.0%,其中绝大多数品种的糙米率都能达到优质1级。从整精米率来看,早、中、晚稻优质率分别为21.4%、23.3%和80.2%,晚稻比早、中稻有了极大幅度提高。垩白度这个性状优质率很低,早、中、晚稻分别为0%、2.2%和8.6%,透明度优质率分别为21.4%、86.7%和98.3%,其中1级达标率为0%、47.8%和77.6%,中、晚籼比早籼有显著提高;早、中、晚稻糊化温度达标率分别为78.5%、84.4%和94.8%,其中1级达标率为28.5%、51.1%和66.4%;胶稠度是7项指标中优质率最高的1项,早、中、晚籼优质率高达90.0%、88.9%和100.0%,其中1级达标率为64.3%、81.1%和95.7%。3种稻作类型中籼直链淀粉达标率最高为90.0%,早、晚籼优质率为66.7%和74.1%。

表 2 不同类型水稻单项性状优质率及优质米率统计 Tab.2 Percentage of high-quality rice among 3 types of indica rice

稻米品质的优劣是多项米质性状综合评定的结果,按照农业部标准NY/T593-2013对所有供试材料稻米品质等级进行评价(表 2),结果表明:早、中、晚籼优质米率分别为0%、0%和6.9%,早、中籼供试品种中没有1份达到优质稻标准,晚籼供试品种中有3个达到优质2级,5个达到优质3级,所有供试品种中没有1份达到优质1级标准。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表明,福建省籼稻新品种米质现状是3种类型籼稻糙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等性状表现良好、差异较小,且优质达标率较高;而整精米率、透明度和垩白度等性状差异较大、优质达标率较低。早、中稻整精米率较低,只有41.4%、41.7%,晚稻整精米率较高,平均为57.4%,超过55%(二级标准)接近58%(一级标准)。3种类型籼稻的垩白度分别为28.0%、17.0%和13.3%,远远高于三级标准(≤5%)。透明度这个性状早稻最差为2.8级,中稻、晚稻分别为1.7级和1.2级。研究表明:早、中籼中没有品种达到优质稻标准,晚籼优质米率为6.9%,所有供试品种中没有1份达到优质1级标准。综上所述福建省籼稻品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稻米垩白度大,早、中稻整精米率低以及透明度差。

稻米垩白除了受品种特性的影响[7],还极易受到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湿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8],尤其灌浆期温度对稻米垩白影响最为显著[9],我国南方早、中稻在成熟过程中特别是灌浆期间受到高温气候条件的影响,往往存在垩白率高、垩白度大、透明度差以及整精米率低等问题[9]。本课题组对不同播期、不同种植地点超级稻‘宜优673’的稻米品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3项指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差异较显著,其中垩白度差异最为显著,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目前大多数早籼稻品质较差,造成早籼稻米市场销路不畅,所以加工米粉是早籼稻的良好出路[10]。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长的品种适宜加工成米线,因此我省早籼稻育种目标可以适当调整,加强米粉专用稻的选育研究。

晚籼稻在种植过程中外界气温由高到低,在灌浆期间外界气温较为适宜,因此大多数晚稻品质表现较好。本研究表明:晚籼稻中有一些品种稻米品质已达到优质标准,但是优质米不多,大多数晚籼稻仍存在垩白率较高、垩白度较大的问题。研究表明垩白粒率和垩白面积的亲本遗传效应明显[7],因此笔者认为从育种角度改良垩白性状,降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是我省早、中、晚籼稻米品质改良的工作重点,同时早、中籼的改良还要注重提高整精米率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标准.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2)
[2] 黄庭旭,郑家团,游晴如,等.福建省杂交水稻选育研究现状与展望[J].福建农业学报,2012,27(3):312-318.(1)
[3] 郑翔宇,李清华,肖承和.福建省2004-2013年中、晚籼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分析与评价[J].福建稻麦科技,2013,31(4):29-31.(1)
[4] 黄洪河,郑家团,郑长林.近五年福建省级审定水稻主要米质指标和稻瘟病抗性分析[J].中国稻米,2009,(1):18-20.(1)
[5] 池晓雯.福建省区试籼型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分析与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3):77-82.(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标准.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8.(1)
[7] 褚旭东,王志,宋德明.杂交水稻保持系垩白粒率遗传研究[J].杂交水稻,2002,17(1):54-55.(2)
[8] 游晴如,黄庭旭,马宏敏,等.环境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155-158.(1)
[9] 李清华,游晴如,林志强,等.不同种植地点对超级稻'宜优673’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9):20-24.(2)
[10] 王学华,李合松,青先国.米粉稻品质特性及加工研究进展 [J]. 作物研究, 2004, (5):304-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