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稻米食用品质好,还要求稻米外观品质好。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推动我国的优质水稻育种,农业部于2013年颁布了食用稻品种品质新标准NY/T593-2013[1]。在新标准中以稻米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等7项作为优质稻的评价指标,其中整精米率、垩白度2项性状的优质标准相比原有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整精米率是衡量水稻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整精米率高的稻谷,加工时出米率高,碎米率少;相反,整精米率含量低的稻谷,加工时出米率低,碎米率高。垩白度则是评价稻米外观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垩白度大的品种整精米率低、透明度差,严重影响稻米的市场品质和商品价值。
近十年来通过水稻育种专家不懈努力,福建省水稻品质改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选育出一批直链淀粉适中、适口性较好的水稻新品种[2]。但是早籼稻品质较差、优质品种较少仍然是福建省水稻育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3, 4, 5]。为了准确考查近几年福建省水稻新品种的稻米品质状况,本研究对2011-2013年福建省籼稻预试新品种(包括早、中、晚稻共248份)稻米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针对稻米品质现状提出水稻优质育种以及品质改良方向和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供试材料由福建省种子总站提供,包括参加2011-2013年福建省水稻新品种试验的籼稻共248份,其中:早籼42份,中籼90份,晚籼116份。
1.2 试验方法稻米品质测定在福建省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改良实验室进行,稻米品质各项指标测定依据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6]在福建省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改良实验室进行,米质指标分级评价依据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进行[1];试验数据的整理及统计分析采用Excel和DPS数据处理系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检测结果与分析依据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对早、中、晚稻稻米品质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列于表 1。在加工品质中,3种稻作类型的糙米率较接近,早、中、晚稻分别为82.4%、82.5%和83.2%,3种稻作类型变异系数均小于1.0%,早、中、晚稻精米率分别为68.1%、70.3%和73.3%,3种稻作类型变异系数均小于5.0%,品种间差异均较小。早、中、晚稻整精米率分别为41.4%、41.7%和57.4%,早、中稻整精米率偏低,晚稻整精米率较高。早、中、晚稻变异系数分别为28.5%、32.6%和17.2%。
从外观品质来看,晚稻透明度最好(1.2级),早稻最差(2.8级),中稻居中(1.7级)。中稻变异系数最大(42.6%),晚稻次之(37.7%),早稻最小(14.9%)。垩白率早稻最高(80.5%),中稻和晚稻的垩白率比早稻有较大幅度降低,分别为58.6%和56.9%。晚稻变异系数最高(36.2%),中稻次之(32.2%),早稻最小(27.8%)。垩白度早稻最高(28.0%),其次中稻(17.0%),晚稻最小(13.2%)。早稻变异系数为44.7%,中稻为48.2%,晚稻最大,达53.9%。
从蒸煮食用品质来看,早、中、晚稻碱消值分别为5.5级、5.8级和6.1级,变异系数分别为13.9%、15.0%和12.1%。早稻直链淀粉含量为20.6%,中稻为18.2%,晚稻为19.2%,中稻变异系数最大(22.1%),其次是晚稻(18.1%),早稻最小(17.5%)。早、中、晚稻胶稠度分别为68.5、74.8、79.8 mm,早稻变异系数最大(26.4%),中稻居中(20.4%),晚稻最小(12.4%)。
2.2 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评价按照农业部标准NY/T593-2013对3种稻作类型的各项米质性状优质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 2。从表 2可以看出:早、中、晚稻糙米率优质率均高达100.0%,其中绝大多数品种的糙米率都能达到优质1级。从整精米率来看,早、中、晚稻优质率分别为21.4%、23.3%和80.2%,晚稻比早、中稻有了极大幅度提高。垩白度这个性状优质率很低,早、中、晚稻分别为0%、2.2%和8.6%,透明度优质率分别为21.4%、86.7%和98.3%,其中1级达标率为0%、47.8%和77.6%,中、晚籼比早籼有显著提高;早、中、晚稻糊化温度达标率分别为78.5%、84.4%和94.8%,其中1级达标率为28.5%、51.1%和66.4%;胶稠度是7项指标中优质率最高的1项,早、中、晚籼优质率高达90.0%、88.9%和100.0%,其中1级达标率为64.3%、81.1%和95.7%。3种稻作类型中籼直链淀粉达标率最高为90.0%,早、晚籼优质率为66.7%和74.1%。
稻米品质的优劣是多项米质性状综合评定的结果,按照农业部标准NY/T593-2013对所有供试材料稻米品质等级进行评价(表 2),结果表明:早、中、晚籼优质米率分别为0%、0%和6.9%,早、中籼供试品种中没有1份达到优质稻标准,晚籼供试品种中有3个达到优质2级,5个达到优质3级,所有供试品种中没有1份达到优质1级标准。
3 讨论与结论本研究表明,福建省籼稻新品种米质现状是3种类型籼稻糙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等性状表现良好、差异较小,且优质达标率较高;而整精米率、透明度和垩白度等性状差异较大、优质达标率较低。早、中稻整精米率较低,只有41.4%、41.7%,晚稻整精米率较高,平均为57.4%,超过55%(二级标准)接近58%(一级标准)。3种类型籼稻的垩白度分别为28.0%、17.0%和13.3%,远远高于三级标准(≤5%)。透明度这个性状早稻最差为2.8级,中稻、晚稻分别为1.7级和1.2级。研究表明:早、中籼中没有品种达到优质稻标准,晚籼优质米率为6.9%,所有供试品种中没有1份达到优质1级标准。综上所述福建省籼稻品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稻米垩白度大,早、中稻整精米率低以及透明度差。
稻米垩白除了受品种特性的影响[7],还极易受到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湿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8],尤其灌浆期温度对稻米垩白影响最为显著[9],我国南方早、中稻在成熟过程中特别是灌浆期间受到高温气候条件的影响,往往存在垩白率高、垩白度大、透明度差以及整精米率低等问题[9]。本课题组对不同播期、不同种植地点超级稻‘宜优673’的稻米品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3项指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差异较显著,其中垩白度差异最为显著,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目前大多数早籼稻品质较差,造成早籼稻米市场销路不畅,所以加工米粉是早籼稻的良好出路[10]。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长的品种适宜加工成米线,因此我省早籼稻育种目标可以适当调整,加强米粉专用稻的选育研究。
晚籼稻在种植过程中外界气温由高到低,在灌浆期间外界气温较为适宜,因此大多数晚稻品质表现较好。本研究表明:晚籼稻中有一些品种稻米品质已达到优质标准,但是优质米不多,大多数晚籼稻仍存在垩白率较高、垩白度较大的问题。研究表明垩白粒率和垩白面积的亲本遗传效应明显[7],因此笔者认为从育种角度改良垩白性状,降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是我省早、中、晚籼稻米品质改良的工作重点,同时早、中籼的改良还要注重提高整精米率和透明度。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标准.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2) |
[2] | 黄庭旭,郑家团,游晴如,等.福建省杂交水稻选育研究现状与展望[J].福建农业学报,2012,27(3):312-318.(1) |
[3] | 郑翔宇,李清华,肖承和.福建省2004-2013年中、晚籼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分析与评价[J].福建稻麦科技,2013,31(4):29-31.(1) |
[4] | 黄洪河,郑家团,郑长林.近五年福建省级审定水稻主要米质指标和稻瘟病抗性分析[J].中国稻米,2009,(1):18-20.(1) |
[5] | 池晓雯.福建省区试籼型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分析与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3):77-82.(1)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标准.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8.(1) |
[7] | 褚旭东,王志,宋德明.杂交水稻保持系垩白粒率遗传研究[J].杂交水稻,2002,17(1):54-55.(2) |
[8] | 游晴如,黄庭旭,马宏敏,等.环境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155-158.(1) |
[9] | 李清华,游晴如,林志强,等.不同种植地点对超级稻'宜优673’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9):20-24.(2) |
[10] | 王学华,李合松,青先国.米粉稻品质特性及加工研究进展 [J]. 作物研究, 2004, (5):304-3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