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30卷 第11期
2015, 30(11): 1027-103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01
摘要:
对禽坦布苏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将表达成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蛋白经纯化后,作为抗原包被ELISA平板,通过条件优化,建立检测禽坦布苏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表达的NS1重组蛋白大小约为60kd,该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后包被ELISA板建立检测禽坦布苏病毒血清学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优化后的参数为2.5μg·mL-1包被ELISA板;一抗(鸭血清)血清稀释度为1∶100;酶标二抗为1∶3 000。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较好。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坦布苏病毒灭活苗免疫鸭血清和自然感染鸭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NS1-ELISA不能用于区分禽坦布苏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血清的鉴别诊断。
对禽坦布苏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将表达成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蛋白经纯化后,作为抗原包被ELISA平板,通过条件优化,建立检测禽坦布苏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表达的NS1重组蛋白大小约为60kd,该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后包被ELISA板建立检测禽坦布苏病毒血清学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优化后的参数为2.5μg·mL-1包被ELISA板;一抗(鸭血清)血清稀释度为1∶100;酶标二抗为1∶3 000。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较好。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坦布苏病毒灭活苗免疫鸭血清和自然感染鸭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NS1-ELISA不能用于区分禽坦布苏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血清的鉴别诊断。
2015, 30(11): 1032-104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02
摘要:
从分子遗传基础入手,研究湖羊催乳素基因在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试图发现控制绵羊泌乳性状的标记基因,为现代育种提供技术支撑。以41只分娩母羊为研究对象,生产后每周1次,连续8周采用人工挤奶的方法收集泌乳量。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分析和整理数据找出SNP位点,进行连锁性和单体型分析。最后结合泌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湖羊56d泌乳期内平均泌乳量为:(0.52±0.07)kg·d-1,乳中各成分含量分别为:乳脂率(3.83±0.90)%、乳蛋白率(5.52±0.63)%、乳糖率(5.50±0.73)%、总固体(15.13±1.61)%。通过测序分析共找到23个SNP位点,结合泌乳性状,共有4项泌乳性状与其中5个SNP位点相关。其中PRL4244位点GG型在第8周泌乳量显著高于TT型(P<0.05);PR1039位点AC型中期乳脂率极显著高于AA型和CC型。PRL1228位点AC型前期乳脂率显著高于AA型和CC型(P<0.05),AC型中期乳脂率极显著高于AA型和CC型(P<0.01),中期总固体AC型显著高于CC型(P<0.05);PR2351位点AG型前期和中期乳脂率显著高于AA型和GG型(P<0.05),AA型中期蛋白率极显著高于AG型和GG型(P<0.01),AG型中期总固体极显著高于AA型和GG型(P<0.01)。PR4591位点CC型前期乳脂率极显著高于TT型(P<0.01),同时CC型中期蛋白率极显著高于TT型和TC型(P<0.01),前期固体率极显著高于TT型。对湖羊41个样品PRL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分型,共分为25种单体型,有7种单体型频率大于0.02,其中单体型CCATT蛋白率显著高于AAATT型,其他各单体型的乳成分和泌乳量差异均不显著。
从分子遗传基础入手,研究湖羊催乳素基因在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试图发现控制绵羊泌乳性状的标记基因,为现代育种提供技术支撑。以41只分娩母羊为研究对象,生产后每周1次,连续8周采用人工挤奶的方法收集泌乳量。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分析和整理数据找出SNP位点,进行连锁性和单体型分析。最后结合泌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湖羊56d泌乳期内平均泌乳量为:(0.52±0.07)kg·d-1,乳中各成分含量分别为:乳脂率(3.83±0.90)%、乳蛋白率(5.52±0.63)%、乳糖率(5.50±0.73)%、总固体(15.13±1.61)%。通过测序分析共找到23个SNP位点,结合泌乳性状,共有4项泌乳性状与其中5个SNP位点相关。其中PRL4244位点GG型在第8周泌乳量显著高于TT型(P<0.05);PR1039位点AC型中期乳脂率极显著高于AA型和CC型。PRL1228位点AC型前期乳脂率显著高于AA型和CC型(P<0.05),AC型中期乳脂率极显著高于AA型和CC型(P<0.01),中期总固体AC型显著高于CC型(P<0.05);PR2351位点AG型前期和中期乳脂率显著高于AA型和GG型(P<0.05),AA型中期蛋白率极显著高于AG型和GG型(P<0.01),AG型中期总固体极显著高于AA型和GG型(P<0.01)。PR4591位点CC型前期乳脂率极显著高于TT型(P<0.01),同时CC型中期蛋白率极显著高于TT型和TC型(P<0.01),前期固体率极显著高于TT型。对湖羊41个样品PRL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分型,共分为25种单体型,有7种单体型频率大于0.02,其中单体型CCATT蛋白率显著高于AAATT型,其他各单体型的乳成分和泌乳量差异均不显著。
2015, 30(11): 1041-104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03
摘要: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以及替米考星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选用(25±2)日龄的三元杂交仔猪240头,随机分为8组,ⅠⅢ组(中药组)添加超微粉碎中草药进行饲喂(4、7、10kg·t-1);ⅣⅥ组(中西医组)添加超微粉碎中草药+20%替米考星进行饲喂(4kg·t-1+1kg·t-1、7kg·t-1+1kg·t-1、10kg·t-1+1kg·t-1);Ⅶ组添加20%替米考星进行饲喂(1kg·t-1);Ⅷ组为空白对照组。每组分别于免疫前1d和免疫后28d采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水平,血清中白蛋白、总蛋白、免疫球蛋白IgM、IgG以及补体C3含量。结果表明:免疫后28d检测,添加中、西医及组合处理平均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4%中草药添加剂量+20%替米考星(IV组)抗体水平最高而且离散度较小,差异显著(P<0.05);免疫后28d检测各处理组血清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以及补体C3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4%中草药添加剂量+20%替米考星(IV组)的免疫功能提升程度优于其他试验组和对照组。表明日粮添加中草药及替米考星均能提高仔猪免疫功能,中西医组合处理效果最好。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以及替米考星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选用(25±2)日龄的三元杂交仔猪240头,随机分为8组,ⅠⅢ组(中药组)添加超微粉碎中草药进行饲喂(4、7、10kg·t-1);ⅣⅥ组(中西医组)添加超微粉碎中草药+20%替米考星进行饲喂(4kg·t-1+1kg·t-1、7kg·t-1+1kg·t-1、10kg·t-1+1kg·t-1);Ⅶ组添加20%替米考星进行饲喂(1kg·t-1);Ⅷ组为空白对照组。每组分别于免疫前1d和免疫后28d采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水平,血清中白蛋白、总蛋白、免疫球蛋白IgM、IgG以及补体C3含量。结果表明:免疫后28d检测,添加中、西医及组合处理平均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4%中草药添加剂量+20%替米考星(IV组)抗体水平最高而且离散度较小,差异显著(P<0.05);免疫后28d检测各处理组血清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以及补体C3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4%中草药添加剂量+20%替米考星(IV组)的免疫功能提升程度优于其他试验组和对照组。表明日粮添加中草药及替米考星均能提高仔猪免疫功能,中西医组合处理效果最好。
2015, 30(11): 1046-105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04
摘要:
为确定杂交鲍苗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探索快捷采集杂交鲍苗体重数据的新方法,藉以测算、调整微囊饲料投喂量。随机采集观测杂交鲍苗大容量样本10批次,获得杂交鲍苗的体重与壳长的数据1 670对。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壳长-体重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W=0.133 L2.985(R2=0.987)。应用IPP图像测量新方法,随机采集实例验证样本500粒鲍苗壳长,经由建立的回归方程估算出鲍苗体重的数据,与实测的鲍苗体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回归方程(模型)的稳健性和误差。经由已建立的回归方程以及鲍苗相应体重的投饵率,提出不同水温每万粒杂交鲍苗微囊饲料的日投喂量。
为确定杂交鲍苗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探索快捷采集杂交鲍苗体重数据的新方法,藉以测算、调整微囊饲料投喂量。随机采集观测杂交鲍苗大容量样本10批次,获得杂交鲍苗的体重与壳长的数据1 670对。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壳长-体重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W=0.133 L2.985(R2=0.987)。应用IPP图像测量新方法,随机采集实例验证样本500粒鲍苗壳长,经由建立的回归方程估算出鲍苗体重的数据,与实测的鲍苗体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回归方程(模型)的稳健性和误差。经由已建立的回归方程以及鲍苗相应体重的投饵率,提出不同水温每万粒杂交鲍苗微囊饲料的日投喂量。
2015, 30(11): 1051-105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05
摘要:
对闽南旱地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秋播甜玉米田间群体温湿变化及光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孕穗扬花期的日温变化峰值分别是:喷灌33.1℃、滴灌33.2℃、漫灌35.6℃,喷灌和滴灌比漫灌分别低2.5℃和2.4℃,温度峰值低,变幅小,有利于甜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相对湿度日变化峰值分别是:滴灌50.1%、喷灌52.0%、漫灌49.6%,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0.5和2.4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44.9%、喷灌45.6%、漫灌43.0%,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1.9和2.6个百分点,相对湿度提高增强了甜玉米生长高峰期的水分需求及抗旱能力;光截获率日变化峰值是滴灌55.7%、喷灌54.6%、漫灌52.8%,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2.9和1.8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34.9%、喷灌34.1%、漫灌32.3%,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2.6和1.8个百分点,光温效应得到改善;(2)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分别是滴灌24.1℃,喷灌23.8℃和漫灌24.4℃,滴灌和喷灌所处的温度范围更有利于甜玉米授粉灌浆和干物质同化;全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分别是滴灌48.3%、喷灌49.4%、漫灌46.4%,滴灌和喷灌相对湿度较有利于甜玉米的水分代谢和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平均光截获率是滴灌39.6%、喷灌40.2%、漫灌36.2%。滴灌和喷灌改善了光分布条件;(3)滴灌和喷灌均能取得显著增产,滴灌对甜玉米的株高、穗长、穗重和根重影响较大,而喷灌对甜玉米的成穗率、秃尖长和绿叶数改善最为明显。
对闽南旱地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秋播甜玉米田间群体温湿变化及光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孕穗扬花期的日温变化峰值分别是:喷灌33.1℃、滴灌33.2℃、漫灌35.6℃,喷灌和滴灌比漫灌分别低2.5℃和2.4℃,温度峰值低,变幅小,有利于甜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相对湿度日变化峰值分别是:滴灌50.1%、喷灌52.0%、漫灌49.6%,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0.5和2.4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44.9%、喷灌45.6%、漫灌43.0%,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1.9和2.6个百分点,相对湿度提高增强了甜玉米生长高峰期的水分需求及抗旱能力;光截获率日变化峰值是滴灌55.7%、喷灌54.6%、漫灌52.8%,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2.9和1.8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34.9%、喷灌34.1%、漫灌32.3%,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2.6和1.8个百分点,光温效应得到改善;(2)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分别是滴灌24.1℃,喷灌23.8℃和漫灌24.4℃,滴灌和喷灌所处的温度范围更有利于甜玉米授粉灌浆和干物质同化;全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分别是滴灌48.3%、喷灌49.4%、漫灌46.4%,滴灌和喷灌相对湿度较有利于甜玉米的水分代谢和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平均光截获率是滴灌39.6%、喷灌40.2%、漫灌36.2%。滴灌和喷灌改善了光分布条件;(3)滴灌和喷灌均能取得显著增产,滴灌对甜玉米的株高、穗长、穗重和根重影响较大,而喷灌对甜玉米的成穗率、秃尖长和绿叶数改善最为明显。
2015, 30(11): 1056-105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06
摘要:
为筛选大翼豆新品种突变株,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辐射大翼豆种子。结果表明,各辐射剂量在一定程度上均抑制大翼豆种子发芽及幼苗的生长,但在0~800gy时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在高剂量1 000、1 200gy时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育苗盘中观测,辐射剂量与幼苗成活率呈现S型曲线趋势,在200、1 000gy时幼苗成活率分别为曲线的最高点,800gy为最低点。
为筛选大翼豆新品种突变株,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辐射大翼豆种子。结果表明,各辐射剂量在一定程度上均抑制大翼豆种子发芽及幼苗的生长,但在0~800gy时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在高剂量1 000、1 200gy时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育苗盘中观测,辐射剂量与幼苗成活率呈现S型曲线趋势,在200、1 000gy时幼苗成活率分别为曲线的最高点,800gy为最低点。
2015, 30(11): 1060-1063.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07
摘要:
为确定长汀及周边地区春季牧草最佳播种期,研究气候变化对圆叶决明和百喜草产量及水土保持特性的影响,开展不同播种时间(3月5日、4月12日、5月5日、6月11)对圆叶决明和百喜草出苗期、出苗率、覆盖度、株高及产草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圆叶决明和百喜草的出苗期缩短,出苗率升高;不同播种时间处理,两草种均能正常越夏,覆盖度在生长前期略低,生长中后期覆盖度有所提升并保持稳定。圆叶决明和百喜草株高在不同播种期试验中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在5月播种株高达最大值,与其余处理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圆叶决明5月播种鲜草产量显著高于3、4月播种产量,百喜草5月鲜草产量则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综合分析得出,5月份播种,圆叶决明和百喜草生长状况均表现较好,出苗率高,苗期生长整齐,后期覆盖度更加稳定,株高及产量也均达到最大值。
为确定长汀及周边地区春季牧草最佳播种期,研究气候变化对圆叶决明和百喜草产量及水土保持特性的影响,开展不同播种时间(3月5日、4月12日、5月5日、6月11)对圆叶决明和百喜草出苗期、出苗率、覆盖度、株高及产草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圆叶决明和百喜草的出苗期缩短,出苗率升高;不同播种时间处理,两草种均能正常越夏,覆盖度在生长前期略低,生长中后期覆盖度有所提升并保持稳定。圆叶决明和百喜草株高在不同播种期试验中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在5月播种株高达最大值,与其余处理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圆叶决明5月播种鲜草产量显著高于3、4月播种产量,百喜草5月鲜草产量则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综合分析得出,5月份播种,圆叶决明和百喜草生长状况均表现较好,出苗率高,苗期生长整齐,后期覆盖度更加稳定,株高及产量也均达到最大值。
2015, 30(11): 1064-1070.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08
摘要:
对获得的苋菜环多巴5-糖基转移酶基因(AmaDOPA5-GT)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该基因的启动子。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AmaDOPA5-GT定位于细胞膜。启动子分析结果表明AmaDOPA5-GT启动子中植物光响应元件多达8个,说明光对该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大。色素含量测定及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暗处理抑制苋菜苷合成和AmaDOPA5-GT表达;黄光和绿光抑制苋菜苷合成但对AmaDOPA5-GT表达影响不大;红光显著抑制苋菜苷合成但却显著诱导AmaDOPA5-GT表达;蓝光显著促进苋菜苷合成和AmaDOPA5-GT表达。本研究可为揭示AmaDOPA5-GT基因在苋菜苷的作用奠定基础并为富含甜菜红色素苋菜苷的苋菜育种提供线索。
对获得的苋菜环多巴5-糖基转移酶基因(AmaDOPA5-GT)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该基因的启动子。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AmaDOPA5-GT定位于细胞膜。启动子分析结果表明AmaDOPA5-GT启动子中植物光响应元件多达8个,说明光对该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大。色素含量测定及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暗处理抑制苋菜苷合成和AmaDOPA5-GT表达;黄光和绿光抑制苋菜苷合成但对AmaDOPA5-GT表达影响不大;红光显著抑制苋菜苷合成但却显著诱导AmaDOPA5-GT表达;蓝光显著促进苋菜苷合成和AmaDOPA5-GT表达。本研究可为揭示AmaDOPA5-GT基因在苋菜苷的作用奠定基础并为富含甜菜红色素苋菜苷的苋菜育种提供线索。
2015, 30(11): 1071-107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09
摘要:
以‘福莓1号’、‘法兰地’、‘女峰’、‘红珍珠’和‘红实美’等5个草莓品种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研究不同草莓品种果实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草莓品种主要含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不同品种间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存在差异,‘福莓1号’、‘法兰地’、‘女峰’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而‘红珍珠’和‘红实美’较低;果实外部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中心部位;‘福莓1号’和‘法兰地’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而逐渐下降,其中绿果期到白果期以及粉红果期到红果期含量下降最为明显。
以‘福莓1号’、‘法兰地’、‘女峰’、‘红珍珠’和‘红实美’等5个草莓品种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研究不同草莓品种果实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草莓品种主要含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不同品种间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存在差异,‘福莓1号’、‘法兰地’、‘女峰’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而‘红珍珠’和‘红实美’较低;果实外部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中心部位;‘福莓1号’和‘法兰地’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而逐渐下降,其中绿果期到白果期以及粉红果期到红果期含量下降最为明显。
2015, 30(11): 1075-108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10
摘要:
采用蝴蝶兰品种“大辣椒”幼嫩花梗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成分及含量对花梗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分化、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花宝一号+NAA 0.3mg·L-1+6-BA 5mg·L-1;不定芽增殖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花宝一号+NAA 0.2mg·L-1+6-BA6mg·L-1,增殖系数最高达到5.53倍;最佳的壮苗和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2mg·L-1,生根率为96%,椰子汁、苹果汁、土豆汁作为复合添加物对生根较为有利;组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在91.5%以上。
采用蝴蝶兰品种“大辣椒”幼嫩花梗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成分及含量对花梗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分化、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花宝一号+NAA 0.3mg·L-1+6-BA 5mg·L-1;不定芽增殖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花宝一号+NAA 0.2mg·L-1+6-BA6mg·L-1,增殖系数最高达到5.53倍;最佳的壮苗和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2mg·L-1,生根率为96%,椰子汁、苹果汁、土豆汁作为复合添加物对生根较为有利;组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在91.5%以上。
2015, 30(11): 1082-108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11
摘要:
以水稻‘金恢809’为材料,探讨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指标以及土壤代谢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地前氮后移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增加水稻生育后期土壤速效养分,降低土壤pH值。进一步采用GC-MS分析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根际土壤代谢物质的变化,发现水稻根际土壤响应氮肥调控出现变化的代谢物质主要有7大类(20种物质),主要分为醇类、酚酸类、酚类、醚类、酸酐、脂类、酸类以及酮类。综上可见,适当前氮后移有利于维护土壤碳氮代谢协调发展,促进水稻根系分泌有机酸,提高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等营养循环相关酶活性,增强土壤养分有效性,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目的。
以水稻‘金恢809’为材料,探讨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指标以及土壤代谢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地前氮后移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增加水稻生育后期土壤速效养分,降低土壤pH值。进一步采用GC-MS分析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根际土壤代谢物质的变化,发现水稻根际土壤响应氮肥调控出现变化的代谢物质主要有7大类(20种物质),主要分为醇类、酚酸类、酚类、醚类、酸酐、脂类、酸类以及酮类。综上可见,适当前氮后移有利于维护土壤碳氮代谢协调发展,促进水稻根系分泌有机酸,提高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等营养循环相关酶活性,增强土壤养分有效性,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目的。
2015, 30(11): 1090-109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12
摘要:
为提取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的胞内代谢物质,利用超声波破碎其细胞,对胞内代谢物质进行优化提取。在超声波输出功率、超声时间以及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进行试验设计,响应面优化得到胞内代谢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超声时间为30min时,获得的胞内代谢物质较多,胞内代谢物质得率为11mg·g-1;超声波功率为100 W时,所得胞内代谢物质得率最高,为9.33mg·g-1;料液比1∶25时所得胞内代谢物质得率最高,为12.22mg·g-1。进一步通过响应面优化发现,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3个因素对胞内代谢物质得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料液比>超声破碎时间>超声功率。最佳超声波提取方法为:超声功率为318.68 W,超声时间为10min,料液比为1∶25,在此条件下提取的胞内代谢物质得率为12.987 8mg·g-1。
为提取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的胞内代谢物质,利用超声波破碎其细胞,对胞内代谢物质进行优化提取。在超声波输出功率、超声时间以及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进行试验设计,响应面优化得到胞内代谢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超声时间为30min时,获得的胞内代谢物质较多,胞内代谢物质得率为11mg·g-1;超声波功率为100 W时,所得胞内代谢物质得率最高,为9.33mg·g-1;料液比1∶25时所得胞内代谢物质得率最高,为12.22mg·g-1。进一步通过响应面优化发现,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3个因素对胞内代谢物质得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料液比>超声破碎时间>超声功率。最佳超声波提取方法为:超声功率为318.68 W,超声时间为10min,料液比为1∶25,在此条件下提取的胞内代谢物质得率为12.987 8mg·g-1。
2015, 30(11): 1097-110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13
摘要:
为进一步探索微生物发酵床养殖过程中陈化垫料的资源化利用过程,研究了陈化垫料好氧堆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微生物菌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氮比合适的情况下,无论添加菌剂与否,陈化垫料均能正常堆肥并达到腐熟要求,添加微生物菌剂可以促进堆肥进程,缩短生产周期。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CO2与CH4排放通量均高于空白对照,高温发酵菌剂FC-1(>70℃)处理能降低N2O排放,温室气体总排放率明显低于普通发酵菌剂与空白对照,与空白对照相比,减排率为9.1%。
为进一步探索微生物发酵床养殖过程中陈化垫料的资源化利用过程,研究了陈化垫料好氧堆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微生物菌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氮比合适的情况下,无论添加菌剂与否,陈化垫料均能正常堆肥并达到腐熟要求,添加微生物菌剂可以促进堆肥进程,缩短生产周期。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CO2与CH4排放通量均高于空白对照,高温发酵菌剂FC-1(>70℃)处理能降低N2O排放,温室气体总排放率明显低于普通发酵菌剂与空白对照,与空白对照相比,减排率为9.1%。
2015, 30(11): 1102-110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14
摘要:
为研发低糖型芙蓉李蜜饯,以低糖芙蓉李果脯为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适宜的降水分活度(Aw)剂,通过响应面设计(RSD)建立水分活度数学模型,优选出降Aw剂组合。结果表明,适宜的降水分活度剂为丙三醇、乳酸钠和丙二醇,降低能力依次为丙三醇(X3)、乳酸钠(X2)和丙二醇(X1),含糖量25%的李蜜饯水分活度数学模型:Y(1/Aw)=1.48830+0.02261 X1+0.02507 X2+0.03069 X3-0.01065 X12-0.01206 X22-0.01294 X32,寻优后降Aw剂组合为:糖液中丙二醇1.1%、乳酸钠1.2%、丙三醇0.8%,采用该降Aw剂组合加工的李蜜饯Aw值为0.66。
为研发低糖型芙蓉李蜜饯,以低糖芙蓉李果脯为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适宜的降水分活度(Aw)剂,通过响应面设计(RSD)建立水分活度数学模型,优选出降Aw剂组合。结果表明,适宜的降水分活度剂为丙三醇、乳酸钠和丙二醇,降低能力依次为丙三醇(X3)、乳酸钠(X2)和丙二醇(X1),含糖量25%的李蜜饯水分活度数学模型:Y(1/Aw)=1.48830+0.02261 X1+0.02507 X2+0.03069 X3-0.01065 X12-0.01206 X22-0.01294 X32,寻优后降Aw剂组合为:糖液中丙二醇1.1%、乳酸钠1.2%、丙三醇0.8%,采用该降Aw剂组合加工的李蜜饯Aw值为0.66。
2015, 30(11): 1106-111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15
摘要:
应用效率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家庭农场的多元投入、产出及家庭农场基本特征等方面开展福建家庭农场的样本调查及分析,建立样本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分析的影响因素与实证模型,并确立随机前沿分析的SFA模型与函数,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家庭农场总体上看,最佳规模效率主要存在于小规模和超大规模“两型”家庭农场;从技术效率看,对新技术的采用均能较大幅度提高农场的效率;土地规模与农场的效率的关联关系,远低于资金成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程度,福建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摆脱以往以土地规模扩张为手段的传统农业发展道路。
应用效率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家庭农场的多元投入、产出及家庭农场基本特征等方面开展福建家庭农场的样本调查及分析,建立样本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分析的影响因素与实证模型,并确立随机前沿分析的SFA模型与函数,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家庭农场总体上看,最佳规模效率主要存在于小规模和超大规模“两型”家庭农场;从技术效率看,对新技术的采用均能较大幅度提高农场的效率;土地规模与农场的效率的关联关系,远低于资金成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程度,福建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摆脱以往以土地规模扩张为手段的传统农业发展道路。
2015, 30(11): 1113-1119.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16
摘要: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关联系数法,采用2002-2013年水稻生产成本与收益数据,对福建省与全国水稻生产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水稻成本利润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水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全国水稻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源于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福建水稻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呈现波动的变化趋势,较全国平均值变化幅度大。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关联系数法,采用2002-2013年水稻生产成本与收益数据,对福建省与全国水稻生产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水稻成本利润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水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全国水稻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源于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福建水稻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呈现波动的变化趋势,较全国平均值变化幅度大。
2015, 30(11): 1120-112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17
摘要:
满江红Azolla是常见的“蕨-藻”共生的水生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常作为绿肥、饲料和污水治理植物用于农业生产与综合开发,并作为水域生态修复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尤其是用于富营养化湖泊、池塘、沟渠等水体的氮磷去除和重金属吸附转移等方面。本文总结了满江红的生物学特征、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应用及成效,分析了满江红在开发利用研究中的诸多优势,并对其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作了展望。
满江红Azolla是常见的“蕨-藻”共生的水生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常作为绿肥、饲料和污水治理植物用于农业生产与综合开发,并作为水域生态修复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尤其是用于富营养化湖泊、池塘、沟渠等水体的氮磷去除和重金属吸附转移等方面。本文总结了满江红的生物学特征、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应用及成效,分析了满江红在开发利用研究中的诸多优势,并对其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作了展望。
2015, 30(11): 1127-113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5.11.018
摘要:
虾虎鱼在养殖过程中爆发的疾病大致可分为病原性疾病和非病原性疾病两大类。病原性疾病的各类病原生物往往在短时间内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各种虾虎鱼上分离鉴定出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几类主要的病原生物,以期为虾虎鱼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
虾虎鱼在养殖过程中爆发的疾病大致可分为病原性疾病和非病原性疾病两大类。病原性疾病的各类病原生物往往在短时间内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各种虾虎鱼上分离鉴定出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几类主要的病原生物,以期为虾虎鱼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