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t Public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Fujian
-
摘要: 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22个福建省属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2011-2015年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划分其发展类型并分析原因,从深层次分析农业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省属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的科学发展。结果表明,整体上院所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PFC)是以7.1%的平均速度呈现下降趋势,时期内院所技术效率变化指数(TEC)虽略有提升,但技术进步指数(TC)的大幅下降是导致TPFC降低的主要因素。68.18%院所在统计期内的TPFC处于下降递减状态。同时根据Malmquist指数,把院所分低效型、徘徊型、低增长型、高增长型,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
关键词:
- 科技资源 /
- 配置效率 /
- DEA-Malmquist方法 /
- 农业科研院所
Abstract: Efficiency involving in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ublic institutions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Fujian was evaluated. The input-output indices on 22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ablishments for the years between 2011 and 2015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DEA-Malmquist method. As a result, the overall TPFC was found to decline approximately 7.1% annually. Although TEC slightly increased, but the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TC resulted in the downward trend of TPFC at 68.18% of the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the institutions were grouped into low-efficiency, in-between, low-growth, and high-growth categories, and approaches for improvement were formulated for consideration. -
0. 引言
【研究意义】黑点切叶野螟Herpetogramma basalis (Lepidoptera: Crambidae)是一种可以控制空心莲子草的潜在生防昆虫[1]。它对夏季高温的适应能力必然影响其生防潜能。野外调查发现,黑点切叶野螟有种群动态季节性差异现象。研究高温对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对于了解其对高温的适应性,解释夏季种群密度降低的现象,进而准确评估其生防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昆虫是变温动物,保持和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强。温度是昆虫进行积极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它决定着生命过程的特点、趋向和水平,当环境温度超过一定限度,昆虫的生命活动即受到严重影响[2-3]。一般而言,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昆虫发育速率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到一定程度,发育速率反而变慢[4-5]。极端高温下,昆虫在短时间内即会死亡[6-9];有些昆虫在高温下会滞育[10-11];有些昆虫在高温下出现发育畸形[12]。在高温作用下,昆虫的生殖也会受到明显抑制,如生殖率下降或者完全不能生殖[13-14]。因此,可以利用高温对昆虫的抑制来防治害虫[5]。但对生防昆虫来说,高温伤害却降低了其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例如防治空心莲子草的莲草直胸跳甲在盛夏季节种群密度显著降低,就是受到夏季极端高温的影响[15-17]。黑点切叶野螟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生防天敌昆虫,目前尚未见关于高温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动态影响的报道。【本研究切入点】选择1龄幼虫为研究对象,设计了2种温度(35℃和40℃)、4种处理时长(2、4、8、16 h),探讨对黑点切叶野螟各项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的影响。选择黑点切叶野螟1龄幼虫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幼虫在黑点切叶野螟所有虫态中历期最长,因而遭受高温的概率更高;黑点切叶野螟有卷叶取食的习性,但1龄幼虫个体小,移动能力弱,尚不具备卷积叶片包裹自身的能力,因而抵御高温伤害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考察1龄幼虫的耐热性比较有代表性和指示意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揭示黑点切叶野螟在试验设计的相对高温下能否存活,生长发育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种群是否能够延续以及黑点切叶野螟夏季种群密度降低与高温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昆虫为黑点切叶野螟,来自实验室饲养5代以上的种群。收集同一批黑点切叶野螟的卵,待孵化后取1龄幼虫供试。饲养昆虫的寄主植物为空心莲子草,取野外长势良好的空心莲子草健康植株备用。
1.2 试验方法
用小毛笔将孵化后1 d的1龄幼虫40头移到用三角瓶水培的空心莲子草叶片上。将三角瓶放入人工气候箱中的饲养盒中。试验设置两种温度:35℃和40℃;设置4种处理时长:2 、4 、8 、16 h,以不作高温处理(即处理时长为0 h)作对照。将处理完毕的饲养盒置入另一常温人工气候箱中(温度27±1℃,相对湿度70%±5%,光照L/D=13 h/11 h)。观察记录幼虫的存活及化蛹情况;幼虫化蛹后记录蛹的数量,次日称量蛹重后继续观察记录蛹的羽化时间和数量。羽化后的成虫雌雄配对,每个处理5对(个别处理因幼虫死亡率过高导致雌虫不足5头的,则以实际数量处理),置于同一个养虫盒,盒中放置新鲜空心莲子草及浸有1%蜂蜜水的脱脂棉球。观察记录成虫产卵量、死亡时间和孵化幼虫数。子代幼虫孵化完毕后结束试验。试验期间每天观察2次(8:00和18:00)。试验重复3次。
1.3 统计分析
使用Excel 2007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误表示。对同一种温度内不同处理时长的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对2种温度(35℃和40℃)、4种处理时长(2 、4 、8 、16 h)的组合(8种)与对照一起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百分数先进行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再进行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短时高温处理对幼虫存活率影响结果见图1。2种温度下,存活率都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35℃下,除了处理2 h的1龄幼虫存活率(F4,10=20.589,P=0.000 0)以及处理2 h和4 h的二龄幼虫存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F4,10=7.588, P=0.004 5)外,其他各龄期各处理的幼虫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3龄∶F4,10= 2.425, P=0.000 7; 4龄∶F4,10=8.627, P=0.002 8;5龄∶F4,10=10.822, P=0.001 4),表明在此温度下,较长时间的处理显著降低幼虫存活率,短时间的处理对幼虫存活影响相对较小。40℃下,各龄期幼虫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1龄∶F4,10=34.203, P=0.000 0;2龄∶F4,10=23.761, P=0.000 0;3龄∶F4,10=23.345, P=0.000 0;4龄∶F4,10=15.065, P=0.000 3;5龄∶F4,10=18.838, P=0.000 2)。处理16 h的存活率由1龄的45.83%降为5龄的19.17%。
图 1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注:折线图上的短柱表示平均值的标准误,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的幼虫存活率有显著差异(P<0.05)。Figure 1. Effect of short-term high-temperature exposure on larval survival rate of 1st instar H. basalisNote: Bars on line plot are standard errors of mean.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urvival rates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P<0.05).比较两种温度处理的结果,高温强度对幼虫存活率影响很大,35℃下的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40℃;高温持续时间对幼虫存活率亦有显著影响,较长时间的高温处理急剧降低幼虫存活率。
2.2 对蛹重、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蛹重、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高温处理后蛹重有所降低。35℃下,对照处理的蛹重显著高于处理8 h和16 h的蛹重,与另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F4,10=3.526, P=0.048 2);40℃下,对照处理的蛹重与处理2 h的蛹重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另3个处理(F4,10=3.797, P=0.039 6)。不同温度下,相同处理时间之间差异不显著(F8,18=2.743, P=0.035 9)。
表 1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蛹重、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short-term high-temperature exposure on pupal weight, pupation rate and egg emergence rate of 1st instar H. basalis温度 Temperature 处理时间 Duration of exposure/h 蛹重 Pupal weight/(mg·头−1) 化蛹率 Pupation rate/% 羽化率 Emergence rate/% 35℃ 0 33.78±0.33 aA 82.59±2.31 aA 90.08±2.93 aA 2 33.17±0.86 abAB 82.47±4.47 aA 89.09±2.24 aA 4 32.08±0.27 abcBC 81.05±4.77 aA 87.71±2.59 aA 8 31.97±0.63 bcBC 79.44±4.19 aA 88.89±5.56 aA 16 31.12±0.49 cC 83.81±10.72 aA 89.26±6.43 aA 40℃ 0 33.78±0.33 aA 82.59±2.31 aA 90.08±2.93 aA 2 33.32±0.27 abAB 80.23±4.55 aA 92.46±4.14 aA 4 32.48±0.41 bcABC 78.08±10.72 aA 88.89±6.41 aA 8 32.13±0.66 bcBC 76.15±8.40 aA 86.11±7.35 aA 16 32.01±0.06 cBC 82.22±1.92 aA 81.67±4.41 a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温度下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同列数据后不同的大写字母表示2种温度下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表2、表3同。
Note: Data followed by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on a column of a same temperature treatment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ose followed by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on a column for two differ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Same for Tables 2 & 3.黑点切叶野螟化蛹率(35℃∶F4,10=0.301, P=0.870 5; 40℃∶F4,10=0.424, P =0.788 1)和羽化率(35℃∶F4,10=0.133, P=0.966 8; 40℃∶F4,10=0.449, P=0.771 4)受短时高温处理的影响不显著。
2.3 对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寿命的影响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见表2。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幼虫发育历期越长。同一温度下,处理2 h和4 h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8 h和16 h之间也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长于前3个处理(35℃∶F4,10=7.412, P=0.004 8; 40℃∶F4,10=20.941, P=0.000 1)。不同温度下相同处理时间对比,2 h和4 h处理差异不显著;8 h和16 h处理则均为40℃处理显著长于35℃处理(F8,18=16.973, P=0.000 1)。2种温度下,幼虫历期最长的均为16 h处理。
表 2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寿命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short-term high-temperature exposure on larval development time, pupal duration and adult lifespan of 1st instar H. basalis温度 Temperature 处理时间 Duration of exposure/h 幼虫历期 Larval duration/d 蛹历期 Pupal duration/d 成虫寿命 Adult longevity/d 35℃ 0 13.7±0.4 bE 7.6±0.1 bA 10.6±0.5 aA 2 13.8±0.2 bE 7.7±0.1 abA 10.2±0.3 abAB 4 13.8±0.2 bE 7.8±0.1 abA 10.3±0.2 abAB 8 14.4±0.3 aCD 7. 9±0.2 abA 9.5±0.3 bBC 16 14.6±0.2 aC 8.0±0.1 aA 9.5±0.3 bBC 40℃ 0 13.7±0.4 bE 7.6±0.1 aA 10.6±0.5 aA 2 13.8±0.3 bE 7.9±0.1 aA 10.5±0.3 aA 4 14.0±0.2 bDE 7.8±0.2 aA 9.9±0.3 abABC 8 15.0±0.2 aAB 8.0±0.1 aA 10.0±0.1 abABC 16 15.4±0.4 aA 7.9±0.1 aA 9.3±0.3 bC 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蛹历期影响很小。35℃下,仅有处理16 h的蛹历期显著长于对照,其他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F4,10=1.883, P=0.190 1);40℃下,所有处理的蛹历期之间无显著差异(F4,10=1.111, P=0.403 9)。2种温度的所有处理一起比较则无显著差异(F8,18=1.055, P=0.434 2)。
高温处理后成虫寿命略有缩短。35℃下,处理2 h和4 h的成虫寿命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处理8 h和16 h之间亦差异不显著,但后两者显著低于对照处理(F4,10=2.148, P=0.149)。40℃下,处理4 h和8 h的成虫寿命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处理16 h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后者显著低于对照处理(F4,10=2.919, P=0.077 2)。这一结果表明,在2种温度下,处理时间较长导致成虫寿命缩短,短时间则影响较小。不同温度,相同处理时间之间均差异不显著(F8,18=2.420, P=0.056 9)。
2.4 对产卵量和下一代卵孵化率的影响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成虫产卵量和下一代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高温处理对成虫产卵量有一定影响。35℃下,处理2 、4 、8 h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F4,10=3.288, P=0.057 7);40℃下,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F4,10=1.151, P=0.387 9)。不同温度下,相同处理时间之间差异均不显著(F8,18=1.640, P=0.182 4)。
表 3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化蛹率、雌虫产卵量和下一代卵孵化率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short-term high-temperature exposure on eggs laid per female and egg hatching rate of 1st instar H. basalis温度 Temperature 处理时间 Duration of exposure/h 单雌产卵量 Egg number per female 下一代卵孵化率 Offspring hatching rate/% 35℃ 0 317.0±18.7 aA 66.73±2.01 aA 2 322.7±27.3 aA 66.01±0.95 aA 4 287.3±17.9 abABC 66.59±1.12 aA 8 289.3±16.5 abABC 64.70±0.94 aA 16 228.7±20.7 bC 64.43±1.12 aA 40℃ 0 317.0±18.7 aA 66.73±2.01 aA 2 294.0±16.7 aABC 66.44±1.06 aA 4 307.7±48.5 aAB 65.12±1.66 aA 8 281.0±22.0 aABC 64.58±0.88 aA 16 240.3±20.7 aBC 64.38±1.09 aA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下一代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35℃∶F4,10=0.687, P=0.617 4; 40℃∶F4,10=583, P=0.682 2),所有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F8,18=0.622, P=0.748 5)。
3. 讨论与结论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非常显著,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基本不受影响。短时高温处理1龄幼虫,对黑点切叶野螟存活的影响主要在幼虫阶段。存活下来的幼虫,其幼虫化蛹率及蛹的羽化率均不受影响。众多研究已经证明,幼虫期短时高温处理对幼虫存活率影响较大,而且幼虫期是最为敏感、死亡率最高的时期[4, 12, 18- 19],本研究的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幼虫历期的影响程度取决于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在高温强度对幼虫历期的影响方面有不少研究结果。如相同日龄处理中,随温度的升高,桃小食心虫幼虫发育历期有延长趋势[19];二化螟的发育速率受高温抑制,幼虫历期随日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延长[4]。本研究中,40℃下处理8 h和16 h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长于35℃下相同时间的处理,与上述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在幼虫期受过高温刺激,即使成虫期处于适宜温度下,昆虫的生殖也会受到抑制[13]。本研究中,成虫产卵量随温度升高、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与上述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也有研究表明,幼虫期短时高温处理对成虫产卵量无显著影响[19]。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实验条件的不同有关,也可能与昆虫种类及昆虫个体的适应性、抗逆性有关。
短时高温处理对昆虫的影响持续多长时间,影响到何种阶段?有些研究表明这种影响有时滞效应[5, 20],亦有研究结果表明其影响是短时的[19]。本研究中黑点切叶野螟在低龄幼虫期受到短时高温处理后,影响一直持续到成虫的生殖阶段,具有明显的时滞效应,但对下一代卵的孵化率已无影响,至于下一代的生长发育是否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存活率和抑制发育速率,影响程度取决于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本研究表明黑点切叶野螟1龄幼虫在35℃和40℃两种高温下,经2~16 h处理后,均能完成生活史,保持种群延续,这对于其作为生防昆虫有积极意义。但较长时间高温导致幼虫存活率显著下降,不利于昆虫的越夏。这一结果也解释了黑点切叶野螟夏季野外种群密度降低的原因。据此结果,要在高温季节保持野外种群的高密度,达到较好的生防效果,可能需要借助于人工释放。
本研究中,黑点切叶野螟直接暴露于高温下,这与野外的情况有一定差异。比如,当外界温度达到35℃以上时,黑点切叶野螟所处的小环境实际温度是否达到同样温度?而且,许多昆虫能通过行为或生理特性(如迁飞,夏眠)来逃避或适应不利的生存环境,以避免直接暴露在极端温度下[21-22]。此外,研究采用的是实验室饲养多代的实验种群,其生命力较野外种群有所下降。所以,本研究结果可作为黑点切叶野螟防治空心莲子草的生态学依据之一,但也应注意到自然环境的温度变化对昆虫的影响更加复杂。除了温度,影响黑点切叶野螟野外种群动态的还有降雨、天敌、农药等,都是生防研究不应忽视的因子。
-
表 1 投入产出指标及说明
Table 1 Input-output indices and conversion coefficient
项目 指标 具体指标 科技投入 人员规模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经费投入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物力投入 科学仪器设备 科技产出 论文论著 1篇权威性期刊论文/1部科技论著=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篇一般期刊论文 知识产权 1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2件授权发明专利=4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授权著作权=1/2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专有证书 1本新药证书=2份临床试验批件/2个经国家级审(认) 定品种/2个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4项省级审(认) 定品种/4个主导行业制定的标准/4项被采纳的软科学成果 社会经济效益 技术性收入 注:权威期刊主要指被SCI、EI、IM、ISTP等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主要指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收录期、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来源期刊。 表 2 2011-2015院所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
Table 2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PF) and its decomposition index (DI)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Fujian, 2011-2015
年度 技术效
率指数
(TEC)技术进
步指数
(TC)纯技术
效率指数
(PEC)规模效
率指数
(SEC)全要素生
产率指数
(TPFC)2011-2012 0.916 1.472 0.930 0.985 1.349 2012-2013 1.180 0.657 1.125 1.049 0.775 2013-2014 0.971 0.992 1.015 0.956 0.963 2014-2015 0.957 0.772 0.942 1.015 0.739 平均值 1.001 0.928 1.000 1.001 0.929 表 3 各院所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
Table 3 TPF and its DI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Fujian
机构
名称技术效
率指数
(TEC)技术进
步指数
(TC)纯技术效
率指数
(PEC)规模效
率指数
(SEC)全要素生
产率指
(TPFC)所A 0.976 0.941 0.969 1.008 0.919 所B 0.986 1.023 0.970 1.017 1.009 所C 0.679 0.948 1.000 0.679 0.644 所D 0.910 0.905 0.908 1.002 0.824 所H 1.058 0.823 1.054 1.004 0.870 所I 1.039 1.064 1.000 1.039 1.106 所J 1.108 0.795 1.097 1.010 0.881 所K 1.158 0.714 1.077 1.075 0.827 所L 1.000 0.900 1.000 1.000 0.900 所M 1.000 0.859 1.000 1.000 0.859 所N 1.000 0.994 1.000 1.000 0.994 所O 1.000 1.034 1.000 1.000 1.034 所P 0.923 0.909 0.876 1.054 0.839 所Q 1.152 0.972 1.009 1.142 1.120 所R 1.251 0.916 1.132 1.105 1.146 所S 1.000 0.954 1.000 1.000 0.954 所T 0.945 1.005 0.956 0.988 0.949 所U 0.938 0.902 1.000 0.938 0.846 所V 1.000 0.898 1.000 1.000 0.898 所E 1.061 1.042 1.000 1.061 1.106 所F 0.971 0.804 0.990 0.980 0.780 所G 1.000 1.118 1.000 1.000 1.118 平均值 1.001 0.928 1.000 1.001 0.929 表 4 22个研究所全要素生产率(TPF) 排名情况
Table 4 TPF rankings of 22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Fujian
机构名称 所R 所Q 所G 所I 所E 所O 所B 所N 所S 所T 所A 所L 所V 所J 所H 所M 所U 所P 所K 所D 所F 所C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全要素生产率指(TPFC) 1.146 1.120 1.118 1.106 1.106 1.034 1.009 0.994 0.954 0.949 0.919 0.900 0.898 0.881 0.870 0.859 0.846 0.839 0.827 0.824 0.780 0.644 表 5 福建省属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Table 5 Evaluation on resource utilization by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Fujian
低效型
(M < 0.90)徘徊型
(0.90≤M < 1.00)低增长型
(1.00≤M < 1.10)高增长型
(M≥1.10)数量/个 10 5 2 5 占比/% 45.45 22.73 9.09 22.73 机构名称 所V、所J、所H、所M、所U、
所P、所K、所D、所F、所C所N、所S、所T、所A、所L 所O、所B 所R、所Q、所G、所I、所E -
[1] 雷彦斌.中国行业科研院所的效率评价科技资源配置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 刘玲利.基于系统视角的科技资源配置行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4):26-2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B200914010.htm [3] 刘玲利.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研究--基于微观行为主体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5):1-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JB200915003.htm [4] 刘玲利.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 2009, (2):24-2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ZH200902008.htm [5] 雷睿勇, 罗敏, 邹吉鸿.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方法的述评[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 23(5):448-45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DNS200405014.htm [6] 赵博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经验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7] 申红芳, 廖西元, 陈金发, 等.农业科研机构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农业科研机构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10):107-11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KT200810029.htm [8] 杨传喜, 徐顽强, 张俊彪.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 2013, 34(4):115-12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YGL201304015.htm [9] 杨传喜, 徐顽强, 孔令孜.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30个省级农业科学院的面板数据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 2015, 46(1):170-174. [10] 杨珍伟.我国茶叶科研机构科技投入效率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11] 杨传喜, 王敬华, 张俊飚.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1, 43(6):13-19, 3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04-1011405525.htm [12] 杨传喜, 张俊飚.湖北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资源效率的非参数测度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2):25-3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KT201012004.htm [13] 刘勇.基于Malmquist-DEA指数的高技术产业运行效率评价--对28个省(市、自治区) 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3):67-7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HZJ201003018.htm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郑苑,李敦松. 短时温度胁迫对蝇蛹俑小蜂发育历期和寿命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2023(05): 1442-1450 . 百度学术
2. 黄禹禹,顾祥鹏,彭孝琴,陈国华,齐国君,张晓明,陶玫. 短时高低温胁迫对南亚实蝇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21(01): 135-14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