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2024 年 4 期目次
2024, 39(4): 1-2.
摘要:
动物科学
玉屏风煎剂对德化黑鸡生长性能、免疫调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林雪玲, 胡美华, 林祚贵, 徐磊, 刘志军, 马玉芳
2024, 39(4): 369-37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01
摘要:
  目的  探讨玉屏风煎剂对德化黑鸡生长性能、免疫调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观察。  方法  黄芪、白术、防风按质量比2:2:1混合煎制,浓缩成含生药1 g·mL−1的玉屏风煎剂。将30日龄体重相近的德化黑鸡160头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25 mL·头−1·天−1)、中剂量组(1.875 mL·头−1·天−1)、高剂量组(2.5 mL·头−1·天−1)和空白对照组(0 mL·头−1·天−1),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煎制玉屏风饮水给药,饲喂试验为期25 d;试验第25 d采血及十二指肠,检测生长性能、十二指肠形态结构、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等相关指标。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1)中、高剂量组日增重分别提高16.77%(P<0.05 )、27.58%(P<0.01 ),3个剂量组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8.30%、14.61%、21.92%;2)3个剂量组血清IL-2含量,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黏膜SIgA水平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个剂量组血清 IFN-γ、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3)3个剂量组MDA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GSH-Px、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高剂量组T-AOC、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4)中、高剂量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绒隐比显著增加(P<0.05或P<0.01);5)3个剂量组总胆红素浓度、甘油三酯浓度、总胆固醇浓度、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肌酐浓度、肌酸激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  结论  玉屏风煎剂可以提高德化黑鸡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强化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具有抗炎、维持免疫平稳态的作用,使用安全,最适剂量为2.5 mL·头−1·天−1
一株基因Ⅱ型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培养特性
兰琴, 刘荣昌, 张佳雪, 陈炜, 焦文龙, 梁齐章, 江南松, 万春和, 程龙飞, 陈红梅, 傅秋玲, 傅光华, 黄瑜
2024, 39(4): 378-38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02
摘要:
  目的  明确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的致病性和体外培养特性。  方法  对广东某鹅场表现为内脏和关节痛风的发病鹅组织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病毒培养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结果  从中分离到1株鹅星状病毒,命名为GD2208株;ORF2基因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该毒株与基因Ⅱ型鹅星状病毒(GAstV-Ⅱ)参考株同源性最高,为97.4%~99.1%;进化树分析显示该毒株与GAstV-Ⅱ参考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动物回归试验显示,以该毒株感染3日龄雏鹅后致死率为20%,感染鹅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病理组织学变化与自然发病鹅相似。禽胚及细胞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毒株能在鹅胚中稳定增殖,但盲传4代后仍无法适应SPF鸡胚和番鸭胚;病毒在GEK和LMH细胞中均能稳定增殖且可见明显细胞病变,在DF-1上可稳定繁殖,但盲传至8代后仍未见细胞病变。  结论  本研究自表现痛风症状雏鹅中分离到1株GAstV-Ⅱ毒株,该毒株感染3 日龄雏鹅可发生典型痛风症状,对鹅胚、GEK、LMH和DF-1细胞均有一定适应性,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展GAstV的致病机制、疫苗和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斑马鱼TYRP1b基因SNPs筛查及其与体色性状的关联分析
宋兴超, 王云艳, 王莎莎, 方月, 巴家文, 梅杰, 梁正其
2024, 39(4): 387-39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03
摘要:
  目的  探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b(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1b, TYRP1b)基因变异与斑马鱼体色性状的相关性。  方法  以体色表型存在显著差异的红色、黄色和蓝色斑马鱼共计219个样本的肌肉组织DNA为模板,设计3对引物,采用PCR扩增、Sanger测序技术筛查TYRP1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并将SNPs与斑马鱼体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  获得的斑马鱼TYRP1b基因外显子2、部分内含子3、外显子4、内含子4、外显子5、内含子5、外显子6和外显子7长度分别为134、212、168、135、180、113、150、171 bp。SNPs筛查显示,3种体色斑马鱼群体共筛查到18个SNPs,部分内含子3存在11个SNPs位点:g.2125G>A、g.2150G>A、g.2152G>T、g.2161C>A、g.2175A>T、g.2180G>T、g.2185A>T、g.2192A>C、g.2200A>T、g.2201A>C和g.2213T>C;内含子4检测到4个SNPs位点:g.7C>A、g.65A>G、g.84T>A和g.103C>T;内含子5存在1个SNPs位点:g.61G>T;外显子4、6分别存在1个SNPs位点:g.125G>T和g.80T>A,且均为同义突变;外显子2、5和7均未检测到SNPs。关联分析表明,TYRP1b基因内含子3中g.2152G>T、g.2175A>T、g.2180T>G、g.2192A>C、g.2200A>T、g.2201A>C位点、内含子4中g.65A>G位点及外显子6中g.80T>A位点的基因型均与斑马鱼体色性状极显著相关(P<0.01)。  结论  斑马鱼TYRP1b基因内含子3、4及外显子6存在8个与体色表型存在关联的SNPs,可能影响斑马鱼体色性状或与之紧密连锁。
作物科学
优质抗病糯稻种质的性状鉴定及其杂种优势利用
张玉婷, 史夏蕾, 王泓超, 凌波, 梁莹莹, 陈小玲, 程祖锌, 肖长春, 林荔辉
2024, 39(4): 398-408.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04
摘要:
  目的  为有效改良传统糯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等综合性状,满足当前专用型糯稻市场的发展需求。  方法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 II)方法,构建亲本及20个杂种一代的遗传群体,评价糯稻亲本及杂交组合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育种利用价值,鉴定出高产、抗病、低直链淀粉含量、高碱消值的糯稻新种质。  结果  7个优良品系的实割产量变幅7744.35~9216.45 kg·hm−2,其中X-104实割产量最高,达9216.45 kg·hm−2,X-27实割产量达8960.40 kg·hm−2,明显优于3个对照;两个株系植株矮壮,且分别携带了Pi-1Pi-khPi-1Pi-9Pi-kh的稻瘟病抗性基因,表现为中抗稻瘟病;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 AC)分别为1.71%和1.68%;碱消值(alkali spreading value,ASV)达6.75级和6.13级,育种价值高。在杂种优势利用上,X-27除了株高性状一般配合力为正效应外,该株系有利提高杂种后代的产量与稻米品质。X-57降低后代的株高和AC,提高后代产量和ASV。X-104虽产量高,品质好,但不利于杂种优势利用。闽糯2S/X-41、闽糯2S/X-107杂交一代在产量、株高、AC及碱消值等性状上具有明显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杂交糯稻上应用价值高。  结论  杂交糯稻的产量与品质均为复杂性状,其中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长宽比、单株产量、AC、ASV主要受糯稻恢复系的控制。各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2B)变幅14.72%~53.99%,狭义遗传率(h2N)变幅10.25%~43.07%,遗传率较低,易受环境影响。育种上需大量配组,方可培育出不同用途的专用型糯稻杂交稻。
粉垄耕作与绿肥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和甘蔗产量的影响
周灵芝, 黄渝岚, 周佳, 劳承英, 申章佑, 李艳英, 韦本辉, 张宪, 王锋, 李素平
2024, 39(4): 409-41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05
摘要:
  目的  探明不同耕作和绿肥还田方式对长期连作蔗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甘蔗产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处理:传统旋耕甘蔗单作(TCK)、粉垄耕作甘蔗单作(FLCK)、粉垄耕作甘蔗/大豆还田甘蔗根部(FLG)和大豆还田宽行(FLK)。测定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和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甘蔗产量品质。  结果  (1)耕作方式和绿肥还田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影响显著。与TCK相比,所有处理的根部和宽行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增幅40.6%~76.7%。FLG、FLK和FLCK处理根部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比TCK显著提高,增幅16.1%~41.8%。(2)所有处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比TCK提高(FLG处理宽行土壤脲酶活性除外)0.7%~166.7%。(3)FLG、FLK和FLCK处理的2年平均产量显著高于TCK,增幅13.1%~30.5%;FLG和FLK处理的2年平均产量显著高于FLCK,增幅9.9%~15.3%;其中以FLG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86 043 kg·hm−2。FLG、FLK和FLCK处理的蔗糖分、锤度、重力纯度、视纯度和转光度均比TCK高。(4)甘蔗产量与土壤脲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利用粉垄耕作结合绿肥还田可以提高连作蔗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甘蔗产质量;结合田间操作的便捷性,本地区生产推荐应用粉垄耕作结合绿肥还田到宽行的模式。
园艺科学
四川地区甜樱桃S基因型及SFB4'基因的分子鉴定
张号楠, 李沛华, 梁东, 王进, 吕秀兰
2024, 39(4): 418-426.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06
摘要:
  目的  甜樱桃(Cerasus avium L.)的S基因决定其自交的亲和性。为鉴定四川地区甜樱桃品种的S基因型和高自交亲和性品种,本研究对收集到的39份甜樱桃材料进行S基因型鉴定,并比较SFB4与其自交亲和突变体SFB4'基因的差异。  方法  利用S基因通用引物和特异引物对四川地区种植的39份甜樱桃叶片DNA进行PCR扩增,并对含有SFB4/SFB4'基因的扩增片段进行测序。  结果  39份甜樱桃材料共鉴定出S1、S2、S3、S4、S6、S9等6个基因型,其中27份材料含有S3基因,19份材料含有S9基因,12份材料含有S1基因,11份材料含有S4基因,7份材料含有S6基因,3份材料含有S2基因。根据鉴定得到的S基因型结果,扩增得到含有S4基因的11份材料中的SFB基因的ORF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相比于SFB4SFB4'在903 bp处存在4个碱基缺失;本研究设计了SFB4'特异引物,测序结果显示,有7份材料的SFB基因型为SFB4'  结论  共鉴定得到S1、S2、S3、S4、S6、S9等6个基因型,对含有S4基因的11份材料的S4基因全长进行测序,确定7份材料为突变基因SFB4'。本研究为四川地区甜樱桃授粉树配置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甜樱桃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多效唑和乙烯利对西克刺桐花芽分化及成花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贝宁, 陈发兴
2024, 39(4): 427-43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07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效唑(paclobutrazol, PAC)和乙烯利(ethephon, ETH)对西克刺桐(Erythrina sykesii)碳氮代谢、内源激素及成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刺桐属植物花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8 年生的西克刺桐为材料,在花芽生理分化期进行多效唑(PAC)600 mg·L−1、乙烯利(ETH)50 mg·L−1以及二者共同喷施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每个处理均喷施3次。检测顶芽不同花芽生理分化期的碳氮代谢物质含量、内源激素水平和成花相关基因表达量,并调查统计盛花期西克刺桐花序大小、数量和枝条成花率。  结果  西克刺桐叶面喷施多效唑和乙烯利后,随着花芽生理分化进程推进,顶芽的可溶性糖和全碳含量逐渐上升,而可溶性蛋白和全氮含量逐渐下降,导致碳氮比(C/N)升高;其中,PAC+ETH处理与PAC和ETH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生理分化末期PAC+ETH处理的C/N比值达到最大值。顶芽的内源激素含量也随着生理分化进程而变化,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 ZR)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含量逐渐上升,而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 GA3)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含量逐渐下降;引起ABA/IAA、ABA/GA3、ZR/IAA、ZR/GA3比值逐渐升高;PAC+ETH处理的激素比值与PAC和ETH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生理分化末期PAC+ETH处理的ABA/IAA、ABA/GA3、ZR/IAA、ZR/GA3比值均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提高317.49%、185.34%、310.58%、180.62%。成花促进基因FT在生理分化中期开始表达且表达量逐渐上调,SOC1AP1SVPLFY基因在生理分化末期才明显表达;成花抑制基因TFL1在生理分化前期就开始表达且表达量逐渐下调。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均能促进西克刺桐花芽分化进程和成花诱导,其中600 mg·L−1 PAC+50 mg·L−1 ETH处理的植株开花期提前12 d,枝条成花率达36.46%,植株总花期达55 d。  结论  西克刺桐花芽生理分化期喷施多效唑和乙烯利有利于提高碳氮代谢物质含量,调节内源激素水平和成花相关基因表达,有效促进西克刺桐花芽分化。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毛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袁宗胜
2024, 39(4): 438-447.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08
摘要:
  目的  探究复合微生物菌剂[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CT-B09-2、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L-B06和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WYS-A01-1]对毛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方法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灌根的方式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30 d后采集毛竹幼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本,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提取土壤总DNA并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  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提升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调控土壤pH,提高根际土壤中物质代谢和碳化合物分解相关的功能活性。毛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共检测出26门、65纲、158目、253科、448属、674种微生物,主要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 Firmicutes、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 Acidobacteriota、绿弯菌门 Chloroflexi等。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后,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数目显著上升,非根际土壤样本无显著变化。  结论  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调节土壤矿质元素,改善土壤pH,调控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
枯草芽孢杆菌B2-GFP菌株对甜椒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赵莉, 尚烨, 闫庚洋, 刘菊, 张菊平
2024, 39(4): 448-45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09
摘要:
  目的  筛选能促进甜椒幼苗生长的枯草芽孢杆菌B2-GFP菌株发酵液适宜浓度,为研发菌肥作用于蔬菜提供依据。  方法  以甜椒硕源808为材料,设置枯草芽孢杆菌B2-GFP菌株发酵液T1(1×105 CFU·mL−1)、T2(1×106 CFU·mL−1)、T3(1×107 CFU·mL−1)、T4(1×108 CFU·mL−1)4个浓度梯度处理,每隔7 d向植株浇灌菌株发酵液,连续浇灌3次,每次每株浇灌5 mL,21 d时测定甜椒幼苗生长指标、生物量积累、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根系抗氧化酶活性、根系形态建成及根系活力指标。  结果  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B2-GFP菌株发酵液可提高甜椒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植株生物量,以1×106 CFU·mL−1的增幅最大。同时,该浓度显著提高了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最大荧光(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和叶绿素基础荧光(Fo);提高甜椒根系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根系活力。  结论  在甜椒移栽后浇灌1×106 CFU·mL−1B2-GFP菌株发酵液可促进甜椒植株生长和根系形态建成,增强叶片光合能力,提高生物量积累、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
加工型辣椒氮、磷、钾优化施肥模式研究
吴立东, 刘亚婷, 林淑婷, 廖承树, 钟金仙
2024, 39(4): 456-465.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10
摘要:
  目的  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量配比对加工型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确加工型辣椒高产、优质的氮、磷、钾适宜施用量配比,为加工型辣椒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以加工型辣椒品种明椒9号为供试材料,建立氮、磷、钾施肥量编码值与产量、加工品质的效应函数。  结果  氮、磷、钾肥对辣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显著,均表现为钾肥>磷肥>氮肥,表明钾是影响辣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当氮、磷、钾肥的最高施用量分别为151.10、59.28、306.78 kg·hm−2时,辣椒产量达到最高;当氮、磷、钾肥的最高施用量分别为148.59、59.34、291.66 kg·hm−2时,辣椒加工品质达到最佳。互作效应中,氮磷、氮钾、磷钾互作对辣椒产量和加工品质影响显著,两者配施对辣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提高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模型寻优表明,辣椒产量超过29000 kg·hm−2,在95%置信区间,氮、磷、钾肥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09.24~174.43 、44.40~78.95 、213.85~287.95 kg·hm−2;辣椒品质综合评分在80分以上,在95%置信区间,氮、磷、钾肥适宜施用量分别为63.08~115.23、 42.26~72.50 、211.23~292.23 kg·hm−2  结论  辣椒产量达29000 kg·hm−2、加工品质综合评分达80分以上的施肥方案为氮肥109.24~115.23 kg·hm−2,磷肥44.40~72.50 kg·hm−2,钾肥213.85~287.95 kg·hm−2,适宜的氮、磷、钾肥施用量比例约为1.00~1.05∶0.41~0.6∶1.96~2.64。
外源褪黑素对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生理特性和细胞壁组分的影响
胡牮, 林雅楠, 吴楠, 蒋诗睿, 宋杨, 张建新, 郑玲霞, 陈祺月, 刘鹏
2024, 39(4): 466-47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11
摘要: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生理生化及细胞壁组分的调控作用,为缓解低温对三角梅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不同耐冷性的3个三角梅品种安格斯、口红、变色龙为供试材料,在4 ℃低温下对三角梅植株叶面施加不同浓度(0、50、100、150 µmol·L–1)的外源褪黑素,测定各处理组生长0、7、14、21 d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细胞壁组分[螯合型果胶(CSP)、碱溶性果胶(SSP)、半纤维素(HC)和纤维素(CE)]含量。  结果  低温逆境下三角梅的正常生长发育受阻,叶绿素荧光参数失衡,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壁组分受到影响。而施加100 µmol·L–1的褪黑素能够有效地提升三角梅的生理活性,改善植株萎蔫程度,Fv/FmETR降幅减小;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强耐冷型品种安格斯较于0 d的SOD、POD、CAT最大可增加96.45%、104.35%、73.11%;H2O2含量、O2生成速率对比同周期MT0最多下降21.07%、26.85%;细胞壁组分中CSP、SSP上升幅度增加,较于0 d最多可上涨22.55%、43.08%。  结论  明确了外源褪黑素在生理特性方面对不同品种三角梅冷害的调控作用,外源施加适宜浓度的褪黑素可以有效缓解低温对三角梅生长的抑制,减轻光系统损伤,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缓膜脂氧化,并调节细胞壁各组分含量以维持其结构整体稳定,从而降低低温伤害,为探索褪黑素对冷害下植物的调控作用提供新思路。
外源槲皮素对干旱胁迫下板栗苗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曾扬鹃, 于克妍, 靳常敏, 于立洋, 张京政, 曹飞
2024, 39(4): 475-48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12
摘要:
  目的  探明外源槲皮素(Quercetin, Q)提高板栗苗耐旱性的适宜喷施浓度及其生理机制。  方法  以燕宝(YB)板栗苗为试材,通过盆栽控水的方法,以重度干旱胁迫CK1和正常管理CK2为对照,研究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600 μmol·L−1(QD1)、1200 μmol·L−1(QD2)、1800 μmol·L−1(QD3)和2000 μmol·L−1(QD4)、3000μmol·L−1(QD5)]槲皮素对板栗幼苗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和黄酮醇含量的影响。  结果  与同处于重度干旱胁迫下未经槲皮素喷施处理的CK1相比,5种不同浓度槲皮素喷施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板栗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黄酮醇含量,同时显著降低了板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但喷施后板栗苗的状态仍不能恢复到正常管理的CK2。通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得出QD1、QD2、QD3、QD4、QD5各处理的平均抗旱性度量值分别为0.735、0.641、0.738、1.389、0.828。其中2000 μmol·L−1(QD4)槲皮素浓度处理效果更显著。  结论  外源施加槲皮素可以通过提高板栗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减缓MDA增加速度,减缓细胞膜质过氧化的速度,以减轻干旱对板栗叶片细胞的伤害,从而提高板栗幼苗耐旱性,且以2000 μmol·L−1(QD4)槲皮素浓度处理效果最好。
植物保护
瘤胫果实蝇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与系统发育
黄振, 郭琼霞
2024, 39(4): 482-491.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13
摘要:
  目的  明确瘤胫果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tuberculata (Bezzi) ]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探究其系统发育地位,为瘤胫果实蝇分子标记、物种鉴定和进化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瘤胫果实蝇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拼接和注释,获得基因组全序列,并对基因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选择NCBI 公布的果实蝇属近缘种20种实蝇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基于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  瘤胫果实蝇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总长度为15 854 bp;具37个基因,其中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基因。瘤胫果实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A+T含量为 73.2%;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共有密码子3 755个,在蛋白质所有22种氨基酸密码子中,UUA(leucine)的使用频率 N及相对密码子RSCU使用频率均最高,N(RSCU)为387(3.79);tRNA基因二级结构中,除苯丙氨酸(F)以及苏氨酸(T)缺少假尿嘧啶(T)环和丝氨酸(S1)缺少二氢尿嘧啶DHU环,其余19个tRNA基因均能折叠形成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22个 tRNA基因中,共存在178处碱基对错配,错配碱基对均为G-U。通过对其近缘种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瘤胫果实蝇与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和杨桃实蝇(Bactrocera carambolae)聚在一起,表明3种实蝇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果实蝇亚属的其他种类聚在同个分支上,结果与形态鉴定一致。  结论  首次报道了瘤胫果实蝇线粒体全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MW 892726,测定和分析的瘤胫果实蝇线粒体基本结构特征,核苷酸组成、系统进化分析,支持瘤胫果实蝇属于果实蝇亚属,为物种诊断、进化生物学和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转录组测序分析青稞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
蔡青, 翁华
2024, 39(4): 492-502.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24.04.014
摘要:
  目的  挖掘青稞代谢啶磺草胺可能涉及的重要基因,明确青稞对啶磺草胺的代谢解毒机制,为啶磺草胺的科学使用和耐受除草剂的青稞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啶磺草胺处理0 、1 、6 d的敏感青稞品种青0160以及耐药青稞品种青0306的叶片为材料,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结果  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啶磺草胺处理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均显著富集在光合作用上。KEGG富集分析表明,啶磺草胺处理1 d后,谷胱甘肽代谢途径中抗氧化剂相关基因以及苯丙素和吡啶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与应激相关基因显著富集;啶磺草胺处理6 d后,与维持细胞功能的一系列生物过程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显著富集。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品种中的SOD21972、POD55052、CAT15170、DHAR59510、APX42784、GR34873、GSTs849、GSTs36979、GSTs31507、GSTs15106、GSTs20762表达上调,PSⅡ55705Cc31194、Cc17547、Cc17551、CYP12424受到抑制;其中POD55052在敏感青稞中表达量高于耐药青稞,SOD21972、CAT15170、DHAR59510、APX42784、GR34873、GSTs849、GSTs36979、GSTs31507、GSTs15106、GSTs20762、PSⅡ55705、Cc31194、Cc17547、Cc17551、CYP12424在耐药青稞中表达量高于敏感青稞,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青稞耐啶磺草胺机制。qRT-PCR相对表达量和转录组测序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具有可靠性。  结论  明确了青稞对啶磺草胺的代谢解毒机制,为青稞耐受啶磺草胺提供分子基础,对啶磺草胺安全用药及选育青稞耐除草剂品种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