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hoxim-degrading Bacterium, D39
-
摘要:目的 为了寻找辛硫磷高效降解菌和新的降解酶系,进行辛硫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追踪辛硫磷降解菌戴尔福特菌D39(Delftia sp.)的降解活性部位,探讨D39胞内酶在含辛硫磷麸皮上的高效降解作用。为了增加菌株的推广应用价值,进一步研究降解菌D39的防病作用。方法 采用富集培养法分离辛硫磷降解菌,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平板活性试验确定降解活性部位。经HPLC法检测D39胞内酶对含辛硫磷麸皮的降解作用。D39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试验采用对峙培养法。结果 从农田土壤分离到1株能以辛硫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降解菌D39,初步将其鉴定为戴尔福特菌属(Delftia sp.)。D39的降解活性部位主要是胞内酶。进一步提取胞内粗酶液,并将提取的胞内酶喷雾加入含300 mg·kg−1辛硫磷的麸皮,麸皮中酶液质量浓度为0.10 mg·kg−1,25℃反应11 h后经HPLC检测,胞内酶对麸皮上辛硫磷的降解率为100%。D39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D39对5种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D39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平均抑菌率最高(50.00%),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平均抑菌率最低(21.05%)。结论 D39的胞内酶能高效降解麸皮中的辛硫磷残留,未来采用酶降解粮食和农副产品中的辛硫磷残留也更加安全,本研究为粮食及农副产品中辛硫磷的降解奠定理论基础。Abstract:Object Bacteria capable of degrading phoxim were isolated from field soils and identified by 16S rDNA sequencing prior to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pollution abatement of the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 on farmland. Possibility of utilizing the bacterium for disease prevention was also explored.Method Phoxim-degrad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on the enrichment culture and identified by 16S rDNA sequences analysis combined with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pecific agent in the bacterium responsible for the degradation was located by a plate activity test, and its degrading effect on phoxim-containing wheat bran determined by HPLC. For possible application in disease preventions, the efficacy of the isolated bacteria on fungal phytopathogens was tested with a dual-culture agar plating technique.Result A phoxim-degrading bacterium designated as D39 was isolated from the soil polluted by the pesticide and primarily identified as Delftia sp. The endoenzyme in D39 was determined to be the key agent responsible of the insecticide degradation. The enzyme was, thus, extracted to spray at a concentration of 0.10 g·kg−1 onto wheat bran spiked with 300 mg·kg−1 of phoxim. As measured by HPLC, the treatment produced a 100% phoxim reduction on the bran after 11 h at 25 ℃. Separately, the antagonism study by the dual-culture plating showed that D39 affected 5 tested phytopathogens in varying degrees. The highest average inhibition rate exerted by D39 was 50.00% on Rhizotonia cerealis, and the lowest 21.05% on Curvularia lunata.Conclusion D39 could not only efficiently degrade phoxim residues on wheat bran but also inhibit the growth of a certain phytopathogens. It appeared that the extracted endoenzyme from D39 could be applied on grains to decompose the residual insecticide for food safety improvement and served as a disease prevention bioagent as well.
-
Keywords:
- Phoxim-degrading bacterium /
- isolation /
- identification /
- inhibition rate /
- endoenzyme
-
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借鉴台湾先进技术和经验,建设福建农民创业园,并将这项工作措施列入了省委2012年1号文件。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共有73个省级农民创业园,实现了所有涉农县(市、区)的全覆盖。福建农民创业园由政府牵头,通过提供各类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入,旨在通过企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民创业园中有着多方利益相关者,如何平衡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创业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发展关系多方利益主体,其中政府、企业、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为核心的利益主体,也是农民创业园的主要参与者[1]。
项目县(市、区)政府是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责任主体,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农民创业园的发展。这些政策包括财政、税费、科技、金融、用地、用电、品牌创建和基础建设等。政府在农民创业园建设中起引导作用,通过市场运作,最终实现农民受益的目的。作为农民创业园的发起方,政府的利益诉求首先是农民创业园的创建与发展是否为农民带来实惠,是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次政府也关心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是否能促进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此外,政府也极为重视当地环境的保护,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
企业在农民创业园的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能为农民创业园带来最直接的经济利益。作为农民创业园的核心营运者,企业的利益诉求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重视利润回报,看重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扶持、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良好的融资贷款环境[3]。
农户是指在农民创业园中,主动参与或被动受到影响的农户,包括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一般农户。这些农户多是当地居民,以家庭为中心,利用家庭劳动力,通过自有或者承包的农业资源,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作为农民创业园最关键的参与方,农户最主要的利益诉求是提高自身经济收入并获得合理的土地补偿和失地保障。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农民创业园来学习更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4]。
在农民创业园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当地状况,能一定程度上代表农民的意愿,是农民创业园中不可或缺的利益主体。作为农民创业园的重要参与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诉求是增加农民收入,希望在创业园发展中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扩大自身规模,同时希望能够获得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企业、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这4个利益主体间,互相都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主要是因为每个利益主体的诉求不尽相同。其中利益冲突最为明显的是农户和企业这两个利益主体:农户和企业都希望获得最多利益,因此,在农民创业园中,企业与农户间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尤为重要[5]。有学者提出,企业与农户间存在从松散到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企业与农户间松散的利益联结方式,对农户的经济带动作用微弱,只有企业与农户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才能通过扶持企业发展,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带领农民致富[6-8]。
虽然上述观点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如何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受哪些因素影响,目前还缺乏进一步的探讨,少见有定量研究的支持。在研究方法上,博弈论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其他方法较为少见。为此,本研究根据福建农民创业园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分别分析农户与企业在进行利益联结机制选择时的影响因素,从而引导农户与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于农户视角
1.1.1 数据搜集
在查阅其他学者的研究文献并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将农户选择利益联结机制时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归为6个,分别是文化程度、农户全年收入水平、市场波动状况、目标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率以及企业销售农产品规模,作为影响自变量,分别以X1、X2、X3、X4、X5、X6予以计量。以农户利益联结选择作为因变量,以Y1予以计量。变量解释说明见表 1。
表 1 农户决策的变量解释说明Table 1. Variation explanation on Farmers' choice变量 变量名称 变量解释说明 Y1 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方式 反映联结方式从松散到紧密的程度 X1 文化程度 代表农民的学历程度,包括小学到大专以上 X2 农户全年人均收入 代表农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X3 市场波动状况 反映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X4 目标市场 衡量农产品是面向本地市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 X5 农产品商品率 反映农民生产农产品参与市场化程度 X6 企业销售农产品规模 反映农产品通过企业销售的份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通过小范围的问卷预调查以及基于EVIEWS软件下的建模及变量删选分析,预调查问卷通过多重共线性检测,题项合理,作为正式调查问卷发放。
调查时间为2016年7月15日至2016年8月30日,问卷发放遵循随机原则,对73个福建农民创业园中的农户进行调查。每个福建农民创业园发放10份问卷,共计发放730份问卷。共收回调查问卷730份,剔出缺失关键数据的样本18份,有效问卷712份。
1.1.2 影响农户决策的计量分析
由于农户决策为分类数据,因此本文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度6个解释变量(自变量)对农户决策的影响作用,建立模型(1)。
Y1=C0+C1X1+C2X2+C3X3+C4X5+C5X5+C6X6+ε (1) 式中,ε代表误差项。
1.2 基于企业视角
1.2.1 数据搜集
在查阅其他学者的研究文献并咨询相关专家后,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对企业选择利益联结机制时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归为6个,分别是企业类型、企业全年销售额、目标市场、市场波动状况、收购农户产品占比和企业注册资本作为影响自变量,分别以Z1、Z2、Z3、Z4、Z5、Z6予以计量。以企业利益联结选择作为因变量,以Y2予以计量(表 2)。
表 2 企业决策的变量解释说明Table 2. Variation explanation on Companies' choice变量 变量名称 变量解释说明 Y2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 反映联结方式从松散到紧密的程度 Z1 企业类型 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综合能力 Z2 企业全年销售额 反映企业销售能力 Z3 目标市场 衡量农产品是面向本地、国内还是国外市场 Z4 市场波动状况 反映所售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程度 Z5 收购农户产品占比 反映企业收购当地农户产品的比重 通过小范围的问卷预调查以及基于EVIEWS软件下的建模及变量删选分析,发现预调查问卷的解释变量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于是利用逐步回归进行多重共线性修正,以确定对回归方程效果较好的解释变量。通过修正,6个解释变量中剔除变量Z6(企业注册资本),即企业与农户关系Y2产生显著性影响的解释变量有Z1、Z2、Z3、Z4和Z5共5个重要因素。
调查时间为2016年7月15日至2016年的8月30日,问卷发放遵循随机原则,对73个福建农民创业园中的企业进行调查。每个福建农民创业园发放4份问卷,共计发放292份问卷。剔除缺失关键数据的样本12份,有效问卷280份。
1.2.2 影响企业决策因素的计量分析
由于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为多分类有序离散数据,因此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测度5个解释变量(自变量)对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影响作用,建立模型(2)。
Y2=B0+B1Z1+B2Z2+B3Z3+B4Z4+B5Z5+δ (2) 式中,δ代表误差项。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6个解释变量对农户决策的影响作用的回归结果(表 3)。
表 3 农户决策的逻辑回归模型结果分析Table 3.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Farmers′ choice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误 Wald统计量 自由度 P值 OR X1 0.794 0.276 8.292 1 0.004 2.212 X2 0.514 0.258 3.948 1 0.047 1.671 X3 -0.429 0.18 5.685 1 0.017 0.651 X4 0.699 0.218 10.235 1 0.001 2.011 X5 1.034 0.441 5.49 1 0.019 2.812 X6 0.497 0.169 8.679 1 0.003 1.644 具体回归方程形式如式(3)所示。
Pi=(y≤i|x)=[exp(3.159+0.794X1+0.514X2−0.429X3+0.699X4+1.034X5+0.497X6)]/[1+exp(3.159+0.794X1+0.514X2−0.429X3+0.699X4+1.034X5+0.497X6)] (3) 对式(3)进行一定的数学变形处理,得到式(4):
ln[n∑i=1Pi/(1−n∑i=1Pi)]=3.159+0.794X1+0.514X2−0.429X3+0.699X4+1.034X5+0.497X6 (4) 研究表明,涉及农产品的6个解释变量对农户决策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文化程度、农户全年人均收入、目标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规模对农户决策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波动状况对农户决策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即市场波动越大,农民越会选择松散的买断式利益联结方式。
此外,从OR值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作用大小,OR值越大,代表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影响越大。因此,从计量分析的结果来看,对农户利益选择的影响作用:农产品商品化率>文化程度>目标市场>农户全年人均收入>农业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规模>市场波动状况。农产品商品化率水平对农户利益联结方式选择的影响最大,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率可以有效促使农户选择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文化程度对农户选择不同利益联结方式的影响其次,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也可以促使农户选择与企业更紧密的利益联结。目标市场对于农户利益联结选择也很重要,当面向更大的市场时,农户也会倾向选择与企业更密切的利益联结方式。农户的收入水平对农户进行利益联结决策也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增加农户收入,可以有效促进农户选择与企业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农业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规模和市场波动状况也会对农户选择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产生影响。
2.2 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5个解释变量对农户决策的影响作用的回归结果(表 4)。
表 4 企业决策的逻辑回归模型结果分析Table 4.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Companies′ choice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误 Wald统计量 P值 OR Z1 0.289 0.092 4.990 0 3.331 Z2 0.646 0.160 2.953 0.002 1.157 Z3 0.396 0.623 2.635 0.002 1.688 Z4 -2.219 0.668 3.324 0.001 3.173 Z5 0.484 0.224 4.142 0 2.746 其具体的回归方程形式如式(5)所示:
Pi=(y≤i|x)=[exp(0.289Z1+0.646Z2+0.369Z3−2.219Z4+0.484Z5)]/[1+exp(0.289Z1+0.646Z2+0.396Z3−2.219Z4+0.484Z5)] (5) 对式(5)进行一定的数学变形处理,得到式(6):
ln[n∑i=1Pi/(1−n∑i=1Pi)]=0.289Z1+0.646Z2+0.396Z3−2.219Z4+0.484Z5 (6) 研究表明,涉及企业的5个解释变量对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企业类型、企业全年销售额、目标市场和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的比重对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波动状况对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即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越大,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越偏好松散联结。
此外,从OR值的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作用大小,OR值越大,代表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影响越大,因此,从计量分析的结果来看,对企业利益选择的影响作用:企业类型>市场波动状况>目标市场>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的比重>企业全年销售额。企业类型对于企业选择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影响最大,培育龙头企业可以有效促使企业选择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市场波动状况对企业选择不同利益联结方式的影响其次,稳定的市场价格也可以促使企业选择与农户更紧密的利益联结。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的比重对企业做出利益联结决策影响也较大,更多依赖农户会促使企业选择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除此以外,企业的全年销售额也影响着企业利益联结方式的选择。
3. 结论与对策
目前福建农民创业园中利益联结方式研究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关系较为松散,缺乏紧密的联系,也就难以保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是大多学者经调查研究形成的共识。在如何将联结关系从初级向高级转变方面,学者通常直接给出对策建议,认为要因地制宜,通过重视龙头企业、培育新式农民、完善信誉信息、规范经营组织、保护当地环境等来完善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9]。
根据本文的定量分析研究结论,要促使农户选择与企业更为密切的利益联结方式,可以从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农户文化水平、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扩大农户通过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规模以及稳定市场等方面寻求对策。要促使企业选择与农户更为密切的利益联结方式,让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可以从重视龙头企业的培养、稳定市场、扩大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比例、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提升企业销售额等方面寻求对策。本研究以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确认了前人的研究结论,也对如何加强农户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提出了新的思路。
(1) 明确农户市场主体地位:农户与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他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利益互动。然而在现实利益分配中,农户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没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因此,只有明确农户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农户加入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户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才能使其在利益分配时处于更为公平与合理的位置[10]。加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首先要帮助农户提高综合素质,使得农户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重视农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农民与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也包括了扩大农民的思路和眼界,接受新观点和新知识,还包括加强农户的法制意识、契约意识与责任意识。
(2) 确立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模式:企业的自身实力和规模对利益联结形式的影响显著。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可以直接在创业园中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统一的生产管理和物流销售,也可以保证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稳定产品市场价格。在创业园组建过程中,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而不是采用以往的分散扶持策略[11]。其次, 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成果。
(3) 构建新型农业主体合作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是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然而,在农民创业园中,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较为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农民和企业间的作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指的是以农民合作社为母体、派生出新的企业,进而形成龙头产业,在产权上紧密结合的合作一体化模式[12]。在此模式中,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户从仅仅提供原料获得一次性收入,转变为分享生产、加工与销售过程中的利益。农户通过农民合作社对企业拥有部分股权,具有了利益的所有权,刺激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此模式实现了农户与企业目标的统一,确保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户可以分享农业产业化的成果,是福建创业园可以尝试与推广的选择。
本文仅重点分析了农户与企业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如何进行利益联结选择,未来还可以继续深化,从更多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农民创业园的利益联结机制。
-
表 1 菌株D39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Table 1 Inhibition activities of D39 on phytopathogens
植物病原菌
plant pathogens5 d平均抑菌率
average inhibition
activity after 5 d/%白菜黑腐病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27.59±0.67 c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Curvularia Lunata 21.05±0.91 e 黄瓜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 30.33±0.33 b 苹果轮纹病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24.53±1.28 d 小麦纹枯病菌 Rhizotonia cerealis 50.00±0.84 a 注:抑菌率后面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
Note: Inhibition rates with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deno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P<0.05). -
[1] 周云全, 刘春宇, 曲冠男, 等. 农药辛硫磷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拉曼光谱分析 [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20, 37(3):331−336. ZHOU Y Q, LIU C Y, QU G N, et al.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 and Raman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pesticidephoxim [J].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2020, 37(3): 331−336.(in Chinese
[2] 刘飞翔, 王小梅, 吴文睿,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和大米中辛硫磷残留的快速前处理方法 [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 10(10):2989−2994. DOI: 10.3969/j.issn.2095-0381.2019.10.025 LIU F X, WANG X M, WU W R, et al. Rapid pretreatmen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hoxim residues in wheat and rice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 Quality, 2019, 10(10): 2989−2994.(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2095-0381.2019.10.025
[3] 崔新刚, 李百祥. 辛硫磷与高效氯氰菊酯对雄性大鼠精子的联合作用 [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6, 37(6):1−4. CUI X G, LI B X. Joint toxic effect of phoximand and beta-cypermethrin on the sperm system of male rats [J]. J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6, 37(6): 1−4.(in Chinese
[4] 李宏辉, 刘秀芳, 马潇, 等. 辛硫磷和灭多威混配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的毒性作用 [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1(5):582−584. DOI: 10.3969/j.issn.1674-6309.2009.05.008 LI H H, LIU X F, MA X, et al. Toxic effects of phoxim and methomyl on male reproductive cells [J]. Journ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2009, 31(5): 582−584.(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674-6309.2009.05.008
[5] 李松花, 金文红, 李铁骥. 辛硫磷对小鼠心脏CHE和SOD活性的影响 [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1, 10(1):12−13, 17. LI S H, JIN W H, LI T J. Activity of cordis cholinesteras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in mice exposed to phoxim [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Engineering, 2011, 10(1): 12−13, 17.(in Chinese
[6] 王运儒, 秦玉燕, 农耀京,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铃薯和土壤中的辛硫磷残留 [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 8(2):421−427. WANG Y R, QIN Y Y, NONG Y J,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hoxim residues in potato and soil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 Quality, 2017, 8(2): 421−427.(in Chinese
[7] 张其才, 饶钦雄, 汤倩倩, 等.三种有机磷农药在双孢蘑菇及其栽培基质中的残留动态[J]. 农药学学报, 2020, 22: 1-11. ZHANG Q C, RAO Q X, TANG Q Q, et al. The residual dynamics of thre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in Agaricus bisporus fruits and cultivation substrates[J].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2017, (8)2: 421-427.
[8] 沈雨佳, 洪源范, 洪青, 等. 辛硫磷降解菌XSP-1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J]. 环境科学, 2007, 28(12):2833−2837. DOI: 10.3321/j.issn:0250-3301.2007.12.029 SHEN Y J, HONG Y F, HONG Q, et al.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phoxim-degrading bacterium XSP-1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28(12): 2833−2837.(in Chinese DOI: 10.3321/j.issn:0250-3301.2007.12.029
[9] 李芳, 黄素芳, 刘波. 淡紫拟青霉对辛硫磷的降解效应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12(1):104−107. DOI: 10.3321/j.issn:1006-687X.2006.01.025 LI F, HUANG S F, LIU B. Degradation of phoxim by paecilomyces lilaciuns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 2006, 12(1): 104−107.(in Chinese DOI: 10.3321/j.issn:1006-687X.2006.01.025
[10] 张瑞福, 朱卫, 崔中利, 等. 辛硫磷降解菌X-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性状的初步研究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3(3):411−413. DOI: 10.3321/j.issn:0253-2468.2003.03.025 ZHANG R F, ZHU W, CUI Z L, et al.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s of phoxim degrading bacterium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3, 23(3): 411−413.(in Chinese DOI: 10.3321/j.issn:0253-2468.2003.03.025
[11] 于婷, 侯长明, 王海荣, 等. 嗜铁细菌枯草芽胞杆菌Bs-15对辛硫磷的降解特性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4, 20(2):179−184. YU T, HOU C M, WANG H R, et al. Characteristics in degradation of phoxim by siderophore producing bacterium Bacillus subtilis Bs-15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 2014, 20(2): 179−184.(in Chinese
[12] 东秀珠, 蔡妙英.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13] 周永丹, 张勇, 李存雄, 等. HPLC法同步测定谷物中的吡虫啉和辛硫磷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9(6):566−569. ZHOU Y D, ZHANG Y, LI C X, et al. The determination of imidacloprid and phoxim residues in cereals by HPLC [J].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39(6): 566−569.(in Chinese
[14] 侯晓慧, 薛科宇, 魏珂, 等.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蔬菜中辛硫磷残留量 [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 9(17):4645−4649. DOI: 10.3969/j.issn.2095-0381.2018.17.029 HOU X H, XUE K Y, WEI K,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hoxim residue in vegetables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 Quality, 2018, 9(17): 4645−4649.(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2095-0381.2018.17.029
[15] 赵晓燕, 洪永聪, 郭凯, 等. TL2的鉴定及其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J].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28(4):353−356. DOI: 10.3969/j.issn.1008-0384.2013.04.010 ZHAO X Y, HONG Y C, GUO K,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L2 and the inhibitive effect of TL2 to fungal pathogens [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28(4): 353−356.(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8-0384.2013.04.010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张威敏,曾芳芳. 利益联结视角下福建茶叶现代农业园发展研究——以漳平现代茶业产业园为例. 安徽农学通报. 2021(20): 32-3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