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CSCD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CA、CABI、ZR收录期刊

福建金线莲不同品种生长性状和产量比较

魏翠华, 周慧君, 谢宇, 秦建彬, 陈芳兰

魏翠华, 周慧君, 谢宇, 秦建彬, 陈芳兰. 福建金线莲不同品种生长性状和产量比较[J]. 福建农业学报, 2018, 33(5): 491-49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8
引用本文: 魏翠华, 周慧君, 谢宇, 秦建彬, 陈芳兰. 福建金线莲不同品种生长性状和产量比较[J]. 福建农业学报, 2018, 33(5): 491-49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8
WEI Cui-hua, ZHOU Hui-jun, XIE Yu, QING Jian-bin, CHEN Fang-la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Cultivars[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8, 33(5): 491-49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8
Citation: WEI Cui-hua, ZHOU Hui-jun, XIE Yu, QING Jian-bin, CHEN Fang-la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Cultivars[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8, 33(5): 491-494. DOI: 10.19303/j.issn.1008-0384.2018.05.008

福建金线莲不同品种生长性状和产量比较

基金项目: 

福建省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5-N-12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魏翠华(1972-), 女, 硕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花卉及药用植物快繁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cuihuaw@126.com)

  • 中图分类号: S567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Cultivars

  • 摘要: 以福建金线莲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不同品种组培苗的生长性状差异和200 d栽培苗的生长性状、生长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品种组培苗中,红霞和圆叶的外观特征和茎粗度均优于尖叶;3个品种200 d栽培期植株中,红霞的外观特征特别突出,单位面积鲜重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最高,红霞的综合表现第一,圆叶的综合表现第二,尖叶的综合表现第三。
    Abstract: The in vitro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issue cultured plantlets and the growth, biomass increase and dry matter content of 200-day-old seedlings of three varieties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ere compared. The appearance and stem girth of the in vitro Hongxia and Yuanye plantlets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Jianye. Among the 200-day-old seedlings, Hongxia had an outstanding appearance and the largest fresh weight yield and dry matters per unit area among the 3 cultivars. Overall, Hongxia was rated most desirable, followed by Yuanye and Jianye, for scaleup cultivation.
  • 金线莲是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别名金线兰、花叶开唇兰等。性喜阴凉、潮湿,尤喜生长在常绿阔叶树木的沟边、石壁、土质松散、腐殖质丰富的潮湿地带[2],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福建是金线莲的主产区,武平、永安、清流、南靖等地是著名的“金线莲之乡”。它是珍稀药用植物,全草均可入药,富含氨基酸、多糖、黄酮等成分,在保护肝脏、预防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辅助抗肿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3-7],在民间有“金草”、“神药”、“药中之王”等美称[8]。《福建药物志》载:其性味平、甘、具有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之功效[9]。金线莲的药用和保健功效显著,已成为民众养生健体首选保健品,市场售价一路飙升,极大地带动了广大农民和相关企业发展金线莲产业的积极性。

    目前,金线莲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光照[10]、肥料[11]、杀菌剂[12]及栽培基质[13]等方面。而关于金线莲不同品种的生长情况对比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在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深入探讨福建金线莲不同品种的生长状况、成活率、生长量和干物质积累等指标的差异,旨在筛选出更适宜本土发展的金线莲品种,优化金线莲人工栽培技术,为金线莲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保障。

    试验材料来源于海西农作物品种引种中心福州引种圃,挑选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尖叶、圆叶和红霞的叶片平展、金色网格明显、叶片数3~4片的健壮组培苗作为试材。

    将3个品种试验用组培苗清洗干净后,挑选整齐均匀、中等偏大的健壮组培苗,定植于无间隔(55 cm×27 cm×5 cm)的塑料穴盘中,每个穴盘定植100株(即673株·m-2),栽培基质为Klasmann泥炭土422#:珍珠岩(3:1)。每个品种定植3个穴盘,每个处理1个穴盘,3次重复。试验于2016年10月15日至2017年5月4日进行,地点位于海西农作物品种引种中心福州引种圃大棚内,棚内温度维持10~30℃、空气湿度(70±15)%,按相同的水分、光温条件和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严格管理,定期观察记录植株生长情况。200 d栽培期结束后,拔出植株清洗干净,进行测定。

    测定组培苗和200 d栽培期植株的叶片数、根条数、茎粗度、株高,采用SPAD-502plus进口叶绿素测定仪、测定组培苗顶端第二片叶和200 d栽培期该叶片叶绿素含量。通过测定栽培200 d存活植株数量,计算出植株的成活率。通过测定组培苗和200 d栽培期植株的鲜重,计算出200 d栽培期植株鲜重增长率。参照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GB 5009.3-2010,测定栽培200 d栽培期植株烘干重量,计算折干率。

    成活率/%=(测定时存活植株数量/组培苗数量)×100%

    鲜重增长率/%=[(栽培后植株鲜重-组培苗鲜重)/定植组培苗鲜重]×100%

    折干率/%=(栽培后植株干重/栽培后植株鲜重)×100%

    应用DPS14.1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对福建尖叶、圆叶和红霞3个品种组培苗(图 1)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1。从表 1可知,3个品种组培苗的叶片数以红霞最多、圆叶最少,红霞与圆叶之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根数以红霞最多、圆叶最少,3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茎粗度以圆叶最粗、尖叶最细,圆叶与红霞之间、红霞与尖叶之间差异显著,圆叶与尖叶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植株高度以圆叶最高、红霞接近圆叶、尖叶最矮,圆叶与红霞之间差异不显著,圆叶与尖叶之间、红霞与尖叶之间差异极显著;叶片叶绿素含量以红霞最高、圆叶最低,红霞与圆叶之间、红霞与尖叶之间差异极显著,尖叶与圆叶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以上特征表现,在3个品种组培苗中,红霞在叶片数、根数、叶绿素相对含量方面表现最佳;圆叶在茎粗度和株高方面表现最佳,但在叶片数、根数、叶绿素相对含量方面表现最差;尖叶在茎粗度和株高方面表现最差。

    图  1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的组培苗
    Figure  1.  In vitro plantlet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表  1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组培苗生长性状比较
    Table  1.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in vitro plantlet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叶数/片 根数/条 茎粗/mm 高度/cm 叶绿素相对含量
    福建尖叶 4.05abA 3.70aA 3.17bB 9.20bB 35.43bB
    福建圆叶 3.08bA 3.40aA 3.42aA 10.76aA 34.63bB
    福建红霞 4.20aA 3.93aA 3.26bAB 10.73aA 42.69a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 0.01)和显著水平(P < 0.05),表 2~4同。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200 d栽培苗生长性状比较
    Table  2.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200 d seedlings of 3 A.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叶数/片 根数/条 茎粗/mm 高度/cm 叶绿素相对含量
    福建尖叶 6.17bAB 3.13abA 3.28bB 9.41cB 44.03bB
    福建圆叶 5.83bB 2.87bA 3.65aA 11.14bA 56.09aA
    红霞 6.67aA 3.60aA 3.69aA 12.18aA 48.89bAB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200 d栽培苗与组培苗生长性状变化
    Table  3.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in vitro plantlets and 200 d seedling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叶数增量/片 根数增量/条 茎粗增量/mm 高度增量/cm 叶绿素相对含量增量
    福建尖叶 2.12cB 0.57aA 0.11cC 0.21cC 8.60bB
    福建圆叶 2.75aA 0.53aA 0.23bB 0.38bB 21.46aA
    红霞 2.47bA 0.33bB 0.43aA 1.45aA 6.23cC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200 d栽培苗鲜重产量比较
    Table  4.  Fresh weight yields of 200 d seedlings of 3 A.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成活率/% 组培苗鲜重/(g·株-1) 栽培苗鲜重/(g·株-1) 单株鲜重增长率/% 单位面积鲜重/(kg·m-2) 鲜重增量/ (kg·m-2) 每m2鲜重增长率/%
    福建尖叶 83.53cC 1.23bB 2.04cB 65.59bB 1.15cC 0.32cC 38.55cC
    福建圆叶 97.57aA 1.50aA 2.23bAB 48.67cC 1.46bB 0.46bB 45.54bB
    红霞 92.53bB 1.45aA 2.46aA 69.66aA 1.53aA 0.56aA 57.14aA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福建尖叶、圆叶和红霞3个品种200 d栽培期苗(图 2)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2。从表 2可知,3个品种栽培苗的叶片数以红霞最多、圆叶最少,红霞与尖叶之间差异显著,红霞与圆叶之间差异极显著;根数以红霞最多、圆叶最少,红霞与圆叶之间差异显著;茎粗度以红霞最粗、尖叶最细,红霞与尖叶之间、圆叶与尖叶之间差异极显著;植株高度以红霞最高、尖叶最矮,红霞与圆叶之间差异显著,同时又与尖叶之间差异极显著;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圆叶最高、尖叶最低,圆叶与红霞之间差异显著,圆叶与尖叶之间差异极显著。综合以上特征表现,在3个品种200 d栽培苗中,红霞在叶片数、根数、茎粗度、株高方面表现最佳;圆叶在叶绿素相对含量方面表现最佳,但在叶片数、根数方面表现最差;尖叶在茎粗度、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方面表现最差。

    图  2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的200 d栽培苗
    Figure  2.  Cultivated 200 d seedling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表 3可以看出,在叶片数、茎粗度、株高和叶绿素相对含量方面,3个品种的200 d栽培苗均比组培苗有较大幅度提升,根数均有小幅度减少。圆叶的叶片数增加最多,尖叶的叶片数增加最少,圆叶与红霞之间差异显著,圆叶与尖叶之间、红霞与尖叶之间差异极显著。红霞的茎粗度增加幅度最大,尖叶的茎粗度增加幅度最小,红霞、圆叶和尖叶两两之间差异极显著。红霞的株高增加幅度远超过其他两个品种,尖叶株高增加幅度最小,3个品种两两之间差异极显著。圆叶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幅度远超过其他两个品种,红霞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幅度最小,3个品种两两之间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在3个品种中,200 d栽培苗相比较于组培苗,圆叶的叶数增加幅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幅度最大,红霞的茎粗度增加幅度和株高增加幅度最大,尖叶的叶数增加幅度、茎粗度增加幅度和株高增加幅度均最小。

    对福建尖叶、圆叶和红霞3个品种200 d栽培苗的成活率、单株鲜重产量和单位面积鲜重产量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4。从表 4可以看出,3个品种中,组培苗单株鲜重最重的是圆叶,200 d栽培苗单株鲜重最重的是红霞,尖叶组培苗和200 d栽培苗的单株鲜重均最轻。单株鲜重增长率以红霞最高、圆叶最低,3个品种两两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比较3个品种200 d栽培期的成活率,圆叶和红霞的200 d栽培苗成活率均为90%以上,圆叶的成活率最高、尖叶最低,3个品种两两之间的成活率差异极显著。结合成活率和单株鲜重,最能反映单位面积中栽培前后种苗鲜重产量变化的3个指标,每平方米的鲜重、鲜重增量和鲜重增长率,均是红霞最高、圆叶第二、尖叶最低,3个品种两两之间的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3个品种200 d栽培苗鲜重产量比较,综合表现为红霞第一、圆叶第二、尖叶第三。

    对福建尖叶、圆叶和红霞3个品种200 d栽培苗的单株干物质产量和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5。从表 5可以看出,3个品种中,200 d栽培苗的单株干重以红霞最重、圆叶最轻,3个品种两两之间的差异极显著。每平方米面积200 d栽培苗的干重,红霞第一、尖叶第二、圆叶第三,3个品种两两之间的差异极显著。200 d栽培苗的折干率以尖叶最高、圆叶最低,尖叶与红霞之间差异显著,尖叶与圆叶之间、红霞与圆叶之间的差异极显著。综合干物质变化的3个指标,单位面积的干重是单株干重与成活率的综合体现,最能反映金线莲种苗栽培前后的干物质积累的变化。3个品种的干物质产量综合比较,红霞第一,尖叶第二,圆叶第三。

    表  5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200 d栽培苗干物质产量比较
    Table  5.  Dry matter yields of 200 d seedling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栽培苗干重/(mg·株-1) 栽培苗干重/ (g·m-2) 折干率/%
    福建尖叶 23.26bB 13.08bB 11.40aA
    福建圆叶 19.24cC 12.63cC 8.63cB
    红霞 26.94aA 16.78aA 10.95bA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金线莲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植株生长缓慢,目前生产栽培上仍存在瓶颈,亟待于良种配合良方的施行促进品质和产量的提升。福建是金线莲的主产地,福建尖叶、圆叶和红霞是福建金线莲栽培户经过多年优选的主栽品种,田间栽培性状表现较好、各有优缺点。该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品种组培苗中,红霞和圆叶的组培苗外观特征和粗壮度都是表现优秀的,尖叶组培苗粗壮度稍次一等。在3个品种200 d栽培苗中,红霞的外观特征特别突出,在叶片数、根数、茎粗度、株高方面表现最佳,尤其是叶片红艳、金色网格叶脉明显,茎杆红褐色;红霞的茎粗度增加幅度和株高增加幅度最大,两者与产量相关性很强,体现在鲜重产量和干物质产量也表现最佳。圆叶在叶绿素相对含量方面表现最佳,外观特征表现出叶片墨绿厚实、呈天鹅绒状;圆叶的成活率最高,缺点是单株鲜重增长率和折干率均最低,影响了鲜株和干物质产量。3个品种中,200 d栽培苗鲜重产量综合比较,红霞第一、圆叶第二、尖叶第三;干物质产量综合比较,红霞第一,尖叶第二,圆叶第三。综和生长性状和产量表现,3个品种中,红霞的综合表现第一,圆叶的综合表现第二,尖叶的综合表现第三。在生产实践中,要根据生产目的选择不同金线莲品种进行栽培,以鲜品出售为目的即选择红霞、圆叶作为栽培品种;以干品出售为目的即选择红霞、尖叶品种栽培,这样可获得较大的利润。该试验条件是金线莲秋冬季节跨年栽培至次年春季、于可控条件的大棚中,其他不同的试验条件下的试验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图  1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的组培苗

    Figure  1.   In vitro plantlet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图  2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的200 d栽培苗

    Figure  2.   Cultivated 200 d seedling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表  1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组培苗生长性状比较

    Table  1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in vitro plantlet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叶数/片 根数/条 茎粗/mm 高度/cm 叶绿素相对含量
    福建尖叶 4.05abA 3.70aA 3.17bB 9.20bB 35.43bB
    福建圆叶 3.08bA 3.40aA 3.42aA 10.76aA 34.63bB
    福建红霞 4.20aA 3.93aA 3.26bAB 10.73aA 42.69a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 0.01)和显著水平(P < 0.05),表 2~4同。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200 d栽培苗生长性状比较

    Table  2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200 d seedlings of 3 A.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叶数/片 根数/条 茎粗/mm 高度/cm 叶绿素相对含量
    福建尖叶 6.17bAB 3.13abA 3.28bB 9.41cB 44.03bB
    福建圆叶 5.83bB 2.87bA 3.65aA 11.14bA 56.09aA
    红霞 6.67aA 3.60aA 3.69aA 12.18aA 48.89bAB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200 d栽培苗与组培苗生长性状变化

    Table  3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in vitro plantlets and 200 d seedling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叶数增量/片 根数增量/条 茎粗增量/mm 高度增量/cm 叶绿素相对含量增量
    福建尖叶 2.12cB 0.57aA 0.11cC 0.21cC 8.60bB
    福建圆叶 2.75aA 0.53aA 0.23bB 0.38bB 21.46aA
    红霞 2.47bA 0.33bB 0.43aA 1.45aA 6.23cC
    下载: 导出CSV

    表  4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200 d栽培苗鲜重产量比较

    Table  4   Fresh weight yields of 200 d seedlings of 3 A.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成活率/% 组培苗鲜重/(g·株-1) 栽培苗鲜重/(g·株-1) 单株鲜重增长率/% 单位面积鲜重/(kg·m-2) 鲜重增量/ (kg·m-2) 每m2鲜重增长率/%
    福建尖叶 83.53cC 1.23bB 2.04cB 65.59bB 1.15cC 0.32cC 38.55cC
    福建圆叶 97.57aA 1.50aA 2.23bAB 48.67cC 1.46bB 0.46bB 45.54bB
    红霞 92.53bB 1.45aA 2.46aA 69.66aA 1.53aA 0.56aA 57.14aA
    下载: 导出CSV

    表  5   福建金线莲3个品种200 d栽培苗干物质产量比较

    Table  5   Dry matter yields of 200 d seedlings of 3 A. roxburghii varieties

    品种 栽培苗干重/(mg·株-1) 栽培苗干重/ (g·m-2) 折干率/%
    福建尖叶 23.26bB 13.08bB 11.40aA
    福建圆叶 19.24cC 12.63cC 8.63cB
    红霞 26.94aA 16.78aA 10.95bA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七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25-227.
    [2] 郑纯, 黄以钟, 季莲芳.金线莲文献考证、原植物及商品调查[J].中草药, 1996, 27(3):169-170.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CYO199603017.htm
    [3] 王常青, 严成其, 王勇, 等.台湾金线莲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抑瘤活性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8, 29(2):93-9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WA2015S1024.htm
    [4] 杨秀伟, 韩美华, 靳彦平.金线莲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 2007, 30(7):797, 80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fjgs201406017
    [5] 肖兵, 刘珍伶, 刘青.金线莲甲醇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J].华侨大学学报, 2009, 30(5):543-545. DOI: 10.11830/ISSN.1000-5013.2009.05.0543
    [6] 赖应辉, 吴锦忠.金线莲中无机元素及糖类的分析[J].中药材, 1997, 20(2):84. http://www.cqvip.com/QK/82991A/200601/21571730.html
    [7] 邓思珊, 郑晓萍.HPLC测定金线莲口服液中牛磺酸含量[J].海峡药学, 2000, 12(4):29-3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aixyx200004015
    [8] 李介元.台湾金线莲[J].台湾农业探索, 2001(2):42. http://www.cqvip.com/QK/94431X/201603/668558038.html
    [9] 福建中医药研究所.福建药物志:第二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215.
    [10] 魏翠华, 谢宇, 秦建彬, 等.光照强度对金线莲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15(12):139-141. http://www.cqvip.com/QK/97019X/201512/665191529.html
    [11] 江建铭, 徐建中, 沈宇峰.不同追肥处理对金线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 2009(2):303-30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NYK201523020.htm
    [12] 王伟, 苏明华, 李惠华, 等.6种杀菌剂对金线莲病害及生长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3, 42(3):249-251. http://www.cqvip.com/QK/95257A/201303/46991268.html
    [13] 魏翠华, 谢宇, 秦建彬, 等.台湾金线莲组培苗定植规格及栽培基质筛选[J].南方农业学报, 2016, 47(1):92-95. https://www.wenkuxiazai.com/word/e9865c5cb52acfc789ebc99b-1.doc
  • 期刊类型引用(4)

    1. 蓝绍宽. 林下金线莲种植环境选择及管理技术. 广西农学报. 2023(06): 29-32 . 百度学术
    2. 张志勇,罗炘元,邱禄兴,周美玲,丘启松. 天然富硒金线莲的优质种植技术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1): 92-94 . 百度学术
    3. 王睿,郑伟,陈侯鑫,王如,孙衍汤,余雪标. 培养基质和光照对金线莲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19(05): 831-834+839 . 百度学术
    4. 韩金龙,张雪峰,单成钢,仪明霞,邬爽,王志芬. 金线莲组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90-9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图(2)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95
  • HTML全文浏览量:  320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1-04
  • 修回日期:  2018-04-21
  • 刊出日期:  2018-04-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